头条 标题 图文
  • 行走在蛋壳上的雕刻艺术

    邹平黛溪街道66岁的李爱民从事蛋雕工作已有5年时间,雕刻作品1800余枚,其作品文化元素多,图案内容丰富,集书法、国画、京剧、工笔画等艺术于一身。[详细]

    08-02 16-02大众网·海报新闻
  • 守住纺笤帚传统手艺 一捆一扎六十年

    用高粱穗做的笤帚、炊帚,现在即使是在农村也比较少见了,但在以前,这可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工具。在沾化区富国街道胡家营村的村民宋玉忠家中摆放着大大小小的笤帚、炊帚,记者了解到,76岁高龄的宋玉忠自年轻时跟父亲学习手工纺炊帚、笤帚,60余年来,他从未放弃这门老[详细]

    08-02 15-57
  • 百年手艺五代人坚守传承 六道工序成就芝麻酥糖

    说起滨州的老味道,首先想到的就是芝麻酥糖,那种香甜、酥脆的口感是不少老北镇人的记忆。这个从清代咸丰年间流传至今的小吃,百年来历经常家几代人心口相传,成为了享誉盛名的滨州名吃。[详细]

    08-02 16-05大众网·海报新闻
  • 烙画葫芦栩如生 巧手匠心烙传承

    大众网滨州8月23日讯(记者 张爽)烙画葫芦是利用烙铁在葫芦表面熨出烙痕作画,是一种特色传统工艺美术品。葫芦谐音“福禄”,被很多人视为吉祥之物。家住滨城区的“80后”手艺人孙成龙,从事烙画葫芦已有8年时间,其精湛的手法使每一个普普通通的葫芦一经他手,都会变[详细]

    08-02 16-02大众网·海报新闻
  • 农村老人自学成才 妙用颜料手绘“葫芦画”

    大众网滨州·海报新闻4月15日讯(记者 于淋凡 付迪)葫芦者,福禄也。千百年来,葫芦一直被人们视为吉祥物,受到人们的喜爱,在不同人手中,葫芦却有着不同的用处。63岁的张道安是博兴县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但拿起葫芦的他就成了一名“艺术家”。2018年,一次偶然的机[详细]

    08-02 15-59大众网·海报新闻
  • 传承千年的手工技艺——“拧活儿”

    草柳编历史渊源流长,其价值不仅仅是局限于是一种经济实用链条,而且具有较高的审美愉悦和鉴赏功能,堪称中华民族民间历史文化的瑰宝之一。“拧活儿”在博兴县湾头村是村民用蒲草编织手工艺品的地方叫法,心灵手巧的村民取湖边的蒲草、柳枝编成蒲垫、扇子、草鞋和简单[详细]

    08-10 17-17大众网
  • 艺术性与实用性完美结合 紫砂壶里流淌出的文化

    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始于明朝正德年间,制作原料为紫砂泥。紫砂壶是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加上紫砂壶泡茶的好处和茶禅一味的文化,又增加了紫砂高贵不俗的雅韵。滨州市民王超,将南方紫砂壶工艺引进滨州,从制作工艺、使用途径以及壶形等方面[详细]

    08-10 17-16大众网
  • “国营理发厅”48年坚守 阳信几代人的记忆

    没有时尚的音乐、没有华丽的装潢,在滨州阳信县城小十字街口,一家名为“国营理发厅”的理发店已经营48年,与现在理发店相比它显得老气、陈旧。店里仅有的三名理发师在老式的铁质理发椅旁,用上个世纪70年代留下来的刮脸刀、推子为顾客理发修脸。历经繁华,这家理发店[详细]

    08-10 17-13大众网
  • 一曲唱念做打 道尽人间真情 吕剧演员的台前幕后

    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滨州市博兴县吕艺镇于1996年被省文化厅授予“山东省吕剧艺术之乡”荣誉称号,2008年初,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吕剧艺术之乡”荣誉称号。博兴[详细]

    08-10 17-12大众网
  • 一双巧手一盏灯 莲花喜庆永传承

    在惠民县淄角镇的土户王村住着一位老手艺人王相华,自明代起他家老一辈人就开始用高粱杆和纸张扎制灯笼,而造型古朴典雅、色彩鲜明的莲花灯被冠以“聚财气、聚人气”的吉祥寓意,几百年来备受欢迎。如今王相华不仅将这门手艺传给了自己的孩子,还组织村里人一起动手,[详细]

    05-11 11-57大众网
  • 手持彩练当空舞

    “洋湖鼓子秧歌”发源于滨州市阳信县洋湖乡,是山东三大鼓子秧歌之一, 最早时人们把它称为“打鼓子”。据滨州文化志记载:“阳信的鼓子秧歌产生公元六百二十四年的前唐时期。”在当地有这样一种说法:“先有灵霄阁,后有大秧歌”。位于洋湖乡庙李村的“凌霄阁”,是阳[详细]

    02-28 17-35大众网
  • 渤海大鼓传承人兰尊侠——曲艺生涯六十年

    渤海大鼓最早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将东路大鼓、西河大鼓、河间大鼓等鼓书流派的精华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最终于1943年至1966年间形成了富有渤海地区地方特色的大鼓流派,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沾化区古城镇洼李村的兰尊侠既是创始人之一,也是现在硕果仅存[详细]

    02-24 15-10北京时间
  • 十年孤诣 苦心人天不负,千年传承 渔鼓戏情再续

    渔鼓,亦称道情,起源于唐代九真承天乐道曲。明清时广泛流传于山东境内,于清雍正元年在沾化胡家营村等地逐渐演化为渔鼓戏。年过花甲的沾化籍国家一级演员王增旭为挖掘保护这一珍贵文化遗产,与胡家营村老艺人同吃同住,十余年来,已经将渔鼓戏融入了自己的血脉。[详细]

    02-24 15-09北京时间
  • 手扎灯笼 民俗里的传承

    灯笼起源于西汉,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在滨州市惠民县何坊街道张大官村,也有一群会扎灯笼的老艺人,他们用手中简陋却不失淳朴的扎灯笼手艺浓缩了村子里两百多年岁月变迁的灯笼历史。[详细]

    02-07 10-55大众网
  • 心灵手巧传民艺 人间百态剪中生

    滨州民间剪纸艺术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历经黄河文化的孕育,又经齐鲁文化的洗礼和吸收周边文化的营养,最终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同时也展现着别具风采的文化神韵。2008年,滨州民间剪纸”被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详细]

    02-07 10-55大众网
  • 一位说书老艺人的坚守

    “如果没有了传承,书会就真的成遗产了”。—— 白曰华说。说书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汉族曲艺,大约起源于宋代,并逐渐成为人民大众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电视、网络等先进技术的普及,再加上农村的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农村老年人成为了听书[详细]

    01-26 16-22大众网
  • 老味道里的酸甜味——京剧团糖葫芦

    无论城市怎样发展,时代如何变迁,总有一种老味道留在记忆之中。时隔多年再次尝到时,第一反应:还是那个味儿!在滨州,俗称北镇的这个地界儿,就有这样一种味道,酸酸甜甜的,伴随着一代人成长。滨州市京剧团门口的冰糖葫芦,诞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由崔师傅夫妻俩经[详细]

    01-26 16-21大众网
  • “扳不倒”泥娃娃

    惠民县皂户李镇河南张一带,自古家家户户加工泥塑。泥塑作品从刚开始时的人、佛、兽等发展到后来的无所不及,其文化味也愈来愈浓。每年二月二火把李庙会时,当地泥塑制作、销售更是盛行一时。张凯就是河南张村远近闻名的泥塑艺人,家族世代制作泥塑,至今已经有200多年[详细]

    01-26 16-10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