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项目-鲁北大鼓

2018-01-26 16:27:00 来源: 滨州市文化馆 作者:

  鲁北大鼓书创始于民国年间,据传鲁北大鼓书1942年前后学艺卖唱的谢宝华由西河大鼓改编而来,以地方土语和民间小调为基础,随后自成一腔,腔调响亮清脆,夜晚能听三里地远,腔调唱词在民间广泛传唱。

  鲁北大鼓创始人谢宝华,乳名谢河,艺名谢礼广,一九三〇年生于无棣县信阳乡谢家村。九岁随父谢家谭学艺,初学竹板书,后改学西河大鼓。解放前,因祖上贫困,谢全家长期过着卖艺为生的流浪生活,足迹遍布河北的沧州、孟村、黄骅、盐山和山东的潍坊、诸城、章丘、周村、商河、临邑、惠民、阳信等地,谢宝华天资聪颖,嗓音高昂浑厚,十二岁便能自弹自演自己改编的《鞭打芦花》、《朱元璋放牛》、《黑驴段》、《火焰山》、《猪八戒拱地》等书段,自称鲁北大鼓书,乡间普遍都有“十二红”之说,鲁北大鼓艺术从此一炮走红,是广泛流传于山东北部、河北南部民间的曲艺唱腔,年年到胡集书会竞技献艺,建国后加入中国曲艺协会山东分会,鲁北大鼓艺术得到快速发展。

  

  1950年,乐陵县名震鲁北的著名西河大鼓老艺人左金魁到无棣赶会说书时,与谢宝华相遇,两家相距十二米,隔街“设擂”赛艺,“大战”三昼夜,最后以“棋逢对手”言和,二十二岁的谢宝华从此一鸣惊人。多年来,谢宝华及其弟子走遍周围十几个县的乡村演出,八十年代初达到高峰,特别是在无棣县、庆云县的乡镇村,每逢节庆,村村争着邀请,书迷如痴如醉,迷恋者达几万众,形成独具地方唱腔的曲艺形式。

  鲁北大鼓是一种一人表演,两人伴奏的曲艺说唱表演形式。表演时演员左手拿月牙板,右手拿小鼓槌,打通开场后,演员开说,说起来必须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语言形象逼真,富有煽动力,鲁北大鼓的昂口(贯口)类似京剧哭腔,唱腔中有一种悲凉、凄惨之感,给人以共鸣,其主要唱调记录以耳音为主,一般都是师徒一口一口教传下来,表演中有一定的程序格式,演出时演员根据书段内容临时发挥,随机应变,调节气氛。

  鲁北大鼓创始人谢宝华不识字,但记忆力极强,小说唱本只要给他读一遍就能全部记下,有过耳不忘之说。谢宝华善于自编自演,所编小段贴近生活实际,极具煽动性和感染力,说到动情处,悲则几百听众跟着抹眼泪,喜时全场听众笑开颜,乐时听众个个笑弯腰。

  鲁北大鼓书属于小鼓定点、月板、三弦、坠琴伴奏长腔说唱形式,主要板式有头板、二板、三版、流水板和四板等。唱词分三字、七字、十字的上下句,唱腔通常随板点起唱,尾字后拉长音,尾音均为“5”,期间各种板式相交,以流水音板为高潮唱腔,也是剧情段落结尾板式。

  

  演唱乐器有七寸小鼓、响铜月牙板、三弦(三根丝弦或钢弦),坠琴。演唱人配有惊堂木。演唱时,小鼓开场,三弦定调,坠琴和调跟奏。

  老艺人演唱前一般先来一段剧情道白,简述主要剧情内容,说起来合辙押韵,抑扬顿挫,诙谐幽默,俏皮话、方言土话从中穿插,吸引听众注意力,调动听众情绪,俗称“拴包袱”,也叫“吊胃口”,末了惊堂木一拍,演唱开始。

  鲁北大鼓唱起来不但要唱出剧情内容,还要唱出意境和气氛,唱出人物性格,使听众不但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要听其声如见其人,通俗易懂,雅俗共赏,近百年来,鲁北大鼓这种曲艺形式,传播民族文化,讴歌民族英雄,鞭挞丑陋恶人,弘扬民族精神,陶冶群众情操,演绎古书今世,传播中华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

  鲁北大鼓剧目有30多出,经常演唱的有《朱元璋放牛》、《鞭打芦花记》、《双秃闹房》、《罗成算卦》、《唐新婶骂枣》、《花驴段》、《当年忙》、《傻子走亲》、《红月娥做梦》、《朱卖臣休妻》、《金陵府》、《乌龙传》、《二马投堂》等。

  鲁北大鼓主要乐器是小鼓、响铜月牙板、三弦、坠琴、惊堂木。其中三弦是主弦,演奏前由主弦定音,月牙板的板眼速度与主弦是统一的,坠琴也是不可缺少的乐器,它与主弦相随,当主弦给演唱者伴奏时,坠琴紧随主弦之后,使演唱者的尾音体现悦耳动听的特殊效果。

  常用鼓点特点:小鼓点与京剧开场鼓点有相似之处,有四击头、风点头、敲边鼓、急风头等。一般表演开始前首先打通,时间在半个小时左右,打通的目的是通过急缓相间,铿锵迷人的鼓声吸引听众,等到听众聚集的差不多了,选一个高潮鼓点一通猛敲,嘎然而止,说书开始。

  服装与脸谱:鲁北大鼓服装以青色长衫为主,有时配有黑衣长衫,化妆以青衣、旦角等,有时为突出剧情和滑稽,演唱人即兴现场随唱小旦腔随化旦角妆。由于鲁北大鼓是一种以农民听众为主的曲艺形式,有时为演出及时,演员就穿着自己到农田劳动时的服装,甚至故意弄得满身泥土,让观众感到愈发亲切。

  建国后,在党的文艺思想指引下,创始人谢宝华开始说新唱新,自编自演了书段《张大娘诉苦》、《张开明献地》、《斗争孙烧鸡》、《雪夜救亲人》等,演出了宣传计划生育、破除封建迷信、科学种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歌颂新人新事书段四百多个。其中《爆破挑河》获1959年山东省曲艺会演创作、演出二等奖,《如此多情》、《大老高揭榜》、《送马》获1982年和1984年惠民地区曲艺会演演出一等奖。

  

  1959年,创始人谢宝华被吸收为中国曲艺协会山东分会会员,并先后担任无棣县鼓书院院长、曲艺队队长。“文革”后,在党的关怀下,谢宝华被重新吸收为省曲协会员,被选为地区曲协理事。谢宝华收徒要求极严,品德不好不收,天赋不好不收,门派不正不收,据传曾有人在谢门前连跪三天三夜求谢宝华收其为徒,因谢嫌其门派不正拒收。谢宝华收徒四十多人,其中孙文义、张宝亭、杨文芝、刘振国等均已成名,晚年重点培养侄子谢洪岗、二儿子谢洪印为传承人。1995年谢宝华去世后因多种原因鲁北大鼓停演。

  创始人谢宝华一生俭朴,由于说书劳累,谢宝华从年轻就得上气管炎病,但出于对鲁北大鼓艺术的热爱,谢宝华一直坚持登台演唱,直到一九九五年因病去世。谢宝华育有三子四女,除次子谢洪印外,均没有学习鲁北大鼓。

  鲁北大鼓之所以能够在鲁北地区保存流传下来,充分说明当地群众对这一民间曲艺艺术的喜爱和钟情,鲁北大鼓的存在和发展,不仅为中国曲艺民间发展研究提供理论资料,也为中国曲艺教育学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鲁北大鼓都是我国曲艺发展史上的活化石,具有重大的保护和研究价值。

  2007年,无棣县信阳乡党委、政府从保护传统文化,挖掘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投巨资对鲁北大鼓存世资料进行了搜集挖掘整理,并从天津、河北、德州等地请回已经停演20多年的谢宝华传承弟子,经过连续几个月的抢救式复唱排练,鲁北大鼓这一艺术瑰宝重放光彩。

  2007年5月30日,在无棣县信阳乡谢家村举办了鲁北大鼓书挖掘整理专场汇报会,鲁北大鼓创始人谢宝华的几名传承弟子分别登台弹唱,铿锵有力的鼓点,委婉流畅的唱腔,诙谐幽默的语言,板眼协调的身法,让近千名听众找回了久违的痴迷和沉醉。经过半年多的挖掘抢救,近乎失传的鲁北大鼓书终于被救活。

  目前,鲁北大鼓创始人谢宝华、二弟子孙文义已经去世,健在的几名传承人张宝亭、杨文芝、刘振国均年过半百,年轻弟子谢洪岗、谢洪印处于生活压力,纷纷外出打工,鲁北大鼓的传承保护令人担忧,眼见如此宝贵的历史文化瑰宝不能发扬光大,实在着急心痛。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徐明月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