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今日谈:清明节祭扫可“清明”

2013-04-03 13:14:00    作者:马洪利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清明节;手机;祭奠;世界观;赓续
[提要]慎终追远、思亲怀故,是植根于中国人心灵的伦理价值。从四川某地因祭奠引发80多起山火,到“卖纸手机搭售纸充电器”的段子,关于如何表达情感、赓续传统,再次引来议论。只要缅怀先人、尊老孝亲的真心真情在,鲜花可代替纸钱、音乐可代替鞭炮、网络遥拜可代替舟车劳顿,清明节更可收获环境之“清”、心灵之“明”,获得更为丰富的内涵。

  慎终追远、思亲怀故,是植根于中国人心灵的伦理价值。时值清明,洒扫祭拜渐多。从四川某地因祭奠引发80多起山火,到“卖纸手机搭售纸充电器”的段子,关于如何表达情感、赓续传统,再次引来议论。

  扩坟、烧纸、放鞭炮,传统的祭奠仪式背后是中国传统的世界观、伦理观,有着强大的文化基础。然而,随着时代场景的切换,习俗也需要革故鼎新。雾霾让更多人看到鞭炮的另一面,耕地减少也推动着丧葬方式的变革。而不惜重金购买“美女”、“手机”等祭品,更让祭奠变成炫富甚至是闹剧,在烟熏火燎、垃圾遍地的环境污染之外,造成“心灵污染”。

  “祭如在”,清明祭奠的本义乃在于表达对亲人的感念与尊敬。形式可以不同,内涵却是不变。鲜花祭奠、绿树祭奠渐成新风,“微博祭祀”、“时空邮箱”等受人追捧,清新自然的祭祀,符合时代新趋势,也契合社会新要求。只要缅怀先人、尊老孝亲的真心真情在,鲜花可代替纸钱、音乐可代替鞭炮、网络遥拜可代替舟车劳顿,清明节更可收获环境之“清”、心灵之“明”,获得更为丰富的内涵。

李丽娟

新闻热线:0543—3077555   新闻邮箱:bzdzw@163.com   滨州大众网友qq群:194643818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