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出“双十一”网购消费预警
2013-11-06 19:51:00 作者: 来源: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我要评论
[提要] 由淘宝、天猫、聚划算联合发起,百家B2C和团购类电商网站、数千家传统品牌、上万家网店等,广泛参与、分羹的全国电商“双十一”网购狂欢节即将拉开帷幕。
由淘宝、天猫、聚划算联合发起,百家B2C和团购类电商网站、数千家传统品牌、上万家网店等,广泛参与、分羹的全国电商“双十一”网购狂欢节即将拉开帷幕。
据中国电子商务投诉与维权公共服务平台(www.100ec.cn/zt/315/)长期接到的用户反馈信息了解,电商促销带来网购狂欢,拉动庞大消费力。按照以往的以往的投诉特征,促销后一般会迎来投诉高峰。
在此背景下,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出"双十一"本次网购消费预警。
此外,全国知名网购维权专家、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助理分析师姚建芳,特提醒广大网购用户以及电商企业,做好充足的准备,打好“双十一”大战,努力做到“共赢”。
一、针对电商企业:
第一,认真备货,保证充足库存。发货速度直接影响用户购物体验,然而是否有货直接决定了发货的快与慢。虽然用户对于促销期间商家适当的发货延迟能够理解,然而较长时间的不发货或者因无货而取消订单,必将直接降低用户对商家的信赖度。
第二,完善系统,防止瘫痪。促销带来的巨大流量或将导致系统不看重负,直接罢工。而由此产生的用户订单错误或网页无法打开等情况。如此一来,不仅商家得不偿失,同时也将给用户直接带来不良的购物体验,暴露了商家的软肋。
第三,诚信价格,实打实促销。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对2011年“双十一”投诉统计,虚标原价成为用户投诉最多的问题之一。促销能否真正带来实惠成为用户考量电商的重要标准,因此,“双十一”并不是所有电商都“玩”得起,参加“双十一”大战的电商,必须做好真正让利于消费者的准备。
二、针对消费者:
第一,列好购物清单,防止过度消费。无论是日常购物还是促销期间购物,消费者必须保持理性,提前做好购物计划表,直奔主题搜商品,而不要被低价诱惑,无限制购买,导致超额消费。更有甚者,透支未来幸福感,影响家庭和睦,乃至因为经济问题而分手或离婚。
第二,撩开促销真面目,谨防障眼法。根据中国电子商务投诉与维权公共服务平台(100ec.cn/zt/315/)对2011年的“双十一”投诉统计,促销让利成为商家吸引消费者的噱头,紧盯自己要买的单品,是否真的降价了,或者参加活动后整个订单便宜了,不要盲目相信促销广告,只购买真正实惠的商品。
第三,秒杀是娱乐,返券需算计。“秒杀”是促销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秒杀器”等专业秒杀工具的出现,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秒杀仅限于娱乐,不必介意是否秒杀成功。此外,不少电商都有购物返代金券的活动,返代金券的力度一般都很大。消费者也要仔细“算计”代金券,看清代金券使用是否有限制,全盘考虑是否真有实惠。
第四,充足“钱包”,下手快、狠、准。抢购备足“粮草”必不可少,充分了解所需购买商品商家的支付方式,由于有些商家不能使用支付宝,因此,除了为支付宝准备充足的“购物款”之外,还需保证网银的充足。瞄准时机,对所需商品当机立断,快、狠、准抢购到手。
第五,做好功课,充分利用购物比价软件。由于销售同款商品的商家众多,因此,购物前通过一淘网、比购宝(Boogle.cn)等第三方网购导航进行比价,通过货比三家,快速找到最实惠的商家进行购买。
第六,提高警惕,认清钓鱼真面目。一边电商促销战火热,一边是钓鱼网站活跃。为了避免狂欢之时落入“钓鱼”陷阱,切莫贪小便宜,在没有任何资质认证的网站下单,更不要轻易点击各种通过QQ、旺旺、MSN、论坛等发送的不明链接。此外,下单时,最好保留聊天记录、下单截图、认证短信、确认邮件等信息,以备出现纠纷时通过全国各地消保委、工商局或中国电子商务投诉与维权公共服务平台(100ec.cn/zt/315/)寻求申诉、维权和帮助,挽回损失。
责任编辑:吕芳缘
新闻热线:0543—3077555 新闻邮箱:bzdzw@163.com 滨州大众网友qq群:194643818 拍客群:134474533
更多新闻:
- 双十一网购狂欢节 购物攻略让你抢先下手2013-11-06 20:07:00
- “双十一”网购 汽车也参战2013-11-06 20:03:00
- “双十一”网购四大猜想(图)2013-11-06 19:57:00
- “双十一”购物狂欢节 防忽悠手册2013-11-06 19:46:00
- 要淘真实惠 双十一网购家电产品防忽悠指南2013-11-06 19:39:00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