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2012滨州高考 > 山东各地

省招考院提醒:诚信高考、防止受骗

2012-06-06 20:24:00    作者:许小云   来源:山东省教育考试院  我要评论

关键词: 高考试题 考生 高考题 高考试卷 诚信档案
[提要]近年来,一些不法“商家”打着高科技的幌子,迎合甚至教唆个别意欲投机取巧的考生和家长作弊,从事贩卖高考作弊器等非法活动。希望考生和家长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侵害,广大考生清清白白地迈出成人的第一步,共同营造一个风清气正、诚信和谐的考试环境。

  本站记者许小云报道 2012年高考将至,近期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叫卖“高考试题”和各种作弊设备,大肆行骗、敛财,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省招生考试院发布特别提醒,希望广大考生和家长提高防范意识,加强防范,谨防上当受骗。

  特别提醒一:售卖高考题和作弊器是诈骗行为

  诈骗术一:网上或其他方式叫卖“高考试题”。

  省招生考试院表示,高考试卷系绝密级文件,国家对高考试卷的管理有着严密的办法和措施。高考前不可能有成套的高考试题出现,网上或其他方式叫卖的“高考试题”全是假的,希望广大考生和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防止上当受骗。

  诈骗术二:“高科技”高考作弊器。

  近年来,一些不法“商家”打着高科技的幌子,迎合甚至教唆个别意欲投机取巧的考生和家长作弊,从事贩卖高考作弊器等非法活动。省招生考试院表示,从近年公安等部门打击和查处的高考高科技作弊的案例来看,利用对讲机、针孔摄像机、无线耳机、隐性笔等考试作弊工具作弊的行为,基本无法实现。

  首先,考生在进考场前要接受严格检查,不能携带自备文具、手机、计时器等物品。携带具有发送或者接收信息功能的设备进入考场考试,将被认定为作弊。

  其次,就算侥幸通过安检携带作弊工具进入考场,并且没有被发现,要想成功接收作弊信号也几乎不可能。一方面是考场安装了无线电信号屏蔽仪器,考场内无法正常接收外来信号,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将在考场四周开展无线电监测,“作弊器”一旦发射电波,无法逃出“干扰装置”的追踪,公安部门立即就会给予严厉打击。因此,“无所不能”的作弊设备既不存在,作弊也不可能。

  第三,退一万步说,就算能成功接收到作弊信号,作弊工具提供的考试答案也是假的。不法分子无论如何吹嘘,也不可能事先得到高考试题,更不可能提供准确的考试答案。

  兜售高考试卷、答案,以及以高科技为幌子的所谓高考作弊设备,多是利用考生和家长的侥幸心理设置的“陷阱”,其目的是骗钱敛财,广大考生及家长切勿轻听轻信、上当受骗,悔恨终生。

  特别提醒二:高考作弊法理不容

  今年新修订的《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第六条规定,在考试过程中“携带具有发送或者接收信息功能的设备的”认定为考试作弊;第九条规定,有“向考场外发送、传递试题信息的”,“使用相关设备接收信息实施作弊的”等情形的,除报名参加的考试的各科、各阶段成绩无效外,可以视情节轻重,同时给予暂停参加该项考试1至3年的处理,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以同时给予暂停参加各种国家教育考试1至3年的处理。

  省招生考试院表示,今年我省进一步加强考试管理,采取有力措施,加大督考力度,严厉打击高考舞弊等违法违纪行为。省教育、招生考试部门已做好充分准备,认真执行高考考场管理的有关规定,考生入场后将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查,不允许携带任何违禁物品进入考场。

  高考期间,省无线电管理部门将出动安装有移动无线电监测设备的执法车、无线电监测车,组织人员对高考考点周边进行巡查,对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考试作弊的频段开展监听监测,确认有人作弊,立即对通信进行干扰、屏蔽,并联合公安及招生考试等有关部门和机构进行查处。公安部门将组织力量集中打击网络及其他形式的高考诈骗行为。在此,提醒广大考生,不要心存侥幸心理,否则只会害了自己。同时,呼吁广大市民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从事非法销售的企业和个人,让违法行为无处遁形。

  特别提醒三:高考诚信档案高校、用人单位都可查询

  《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第三十条规定:“教育考试机构应当建立国家教育考试考生诚信档案,记录、保留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人员的相关信息。国家教育考试考生诚信档案中记录的信息未经法定程序,任何组织、个人不得删除、变更。国家教育考试考生诚信档案可以依申请接受社会有关方面的查询,并应当及时向招生学校或单位提供相关信息,作为招生参考条件。”

陈宏发

新闻热线:0543—3077555   新闻邮箱:bzdzw@163.com   滨州大众网友qq群:194643818

更多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