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两“冠”相遇多险恶!

2022-04-20 17:14:11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近期,我国多地疫情防控形势严峻。部分地区出现大范围居家隔离或出行受限的情况,严重影响着很多人的正常生活。而长期居家生活期间,心血管疾病等慢病的中老年群体应如何做好健康管理?成为很多家庭、尤其是防控地区人群关注的热点话题。

  近日,在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主办《健康守“沪”疫情下慢病健康管理专家论坛》上,上海长征医院的梁春教授就“冠心病不小心遇上了新冠会怎样?”“冠心病患者到底该如何自我管理?”“临床上有哪些好的治疗药物?”等疫情下冠心病防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享和解读。

  冠心病遇上新冠肺炎,危害升级

  众多证据显示,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后更易发展为重症,死亡风险更高。梁春教授介绍,我国大规模流调结果显示,在新冠肺炎感染者中,未报告合并其他疾病患者的病死率约为0.9%,而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死亡率为10.5%,升高了十倍之多。对此,梁春教授表示,这很可能与冠心病等患者免疫功能较低、心血管系统不稳定、病毒感染导致炎症、低氧血症等机制相关。

  非常时期,不同严重程度的冠心病患者如何自我管理

  疫情期间,冠心病患者减少不必要的外出是阻断传播途径、避免感染新冠的重要措施。根据冠心病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梁春教授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病情稳定的冠心病患者,应坚持服用常规治疗药物,不要擅自减量或停药;如果需要调整用药,可通过网络或电话咨询医生,并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或调整药物,减少去医院就诊的次数。

  第二,病情不稳定的慢性冠心病患者,要加强对病情的观察和居家自我管理监测。同时,警惕病情恶化的危险信号,保持与家庭医生或主诊医生的联系,如果出现病情加重情况,及时就诊。

  第三,急性冠脉综合征等急危重症患者,应尽早去医院治疗。

  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是防治冠心病的关键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病变,导致管腔狭窄、心脏供血不足,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功能障碍。因此,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是防治冠心病的关键。

  干预动脉粥样硬化,除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必须服用药物进行治疗。他汀类和贝特类药物是临床常用的降脂药,降脂可以抑制斑块生长。但这两类药物均有肝肾损害及横纹肌溶解引起的肌肉酸痛无力等副作用,合用风险更大。阿司匹林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抗血小板凝集药物,但长期服用阿司匹林,8%~45%的患者会发生阿司匹林抵抗——在规律服用治疗剂量阿司匹林的情况下,仍有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稳定斑块,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疗效显著

  络病理论指导下的通心络胶囊在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具有很好的疗效和独特的优势。首先,通心络胶囊可以疏通心脑血管,并且可以修复已经受损的血管内皮,让斑块没有形成的环境;通心络胶囊还能调节血脂,降低血小板的凝集性,抑制血栓形成;对于已经形成的斑块,通心络胶囊可以通过增加斑块包膜厚度、减少斑块内脂质等稳定斑块;通心络胶囊还能抑制血管痉挛,防止斑块破裂,减少心梗、脑梗等急性事件发生。

  梁春教授介绍,中国工程院张运院士牵头的通心络胶囊干预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研究显示,通心络胶囊可延缓平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面积和血管重构指数的进展,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首发作时间,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且安全性良好。

  系列研究发现,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能显著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用量,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提高冠心病心绞痛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此外,梁春教授还介绍了通心络胶囊在心梗方面的研究。其中,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牵头完成的“通心络胶囊防治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心肌无复流循证医学研究”。结果表明,在心梗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可较对照组改善心肌血流灌注(24小时心电图ST段完全回落率提高20%)、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该研究结果在解决ST段抬高型急性心梗无复流这一难题研究中取得重大进展。韩雅玲院士团队完成的一项介入术后接受双联抗血小板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治疗的临床该研究,发现通心络胶囊可以降低介入术后出血风险、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疫情特殊时期,由于封控和医疗资源紧张等原因,庞大的慢性病患者群体同样面临健康威胁。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新冠肺炎往往会有更差的预后,死亡率明显升高。

  因此,做好疫情下心血管疾病的自我管理,充分利用中西医结合在冠心病防治中的综合优势和特点,在防疫新冠肺炎的同时,做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和救治,这样才能真正有把握打赢新冠肺炎防疫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初审编辑:李金宗

责任编辑:刘仕超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