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滨州随笔

一名黄河通信“老兵”的青春记忆

2014-04-22 15:01:00    作者:惠民黄河河务局 张小勇   来源: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滨州;黄河;通信;青春;大堤
[提要]近来因为工作的缘故,常常在黄河大堤上走动。一个偶然的机会,堤段淤区内的一根矗立风中的电线杆,映入了我的眼帘。那份久违而又熟悉的感觉,瞬间触动了我的心灵,往日那一次次“杆上、杆下”通信维修的青春岁月,一幕一幕浮现在脑海里。

  近来因为工作的缘故,常常在黄河大堤上走动。一个偶然的机会,堤段淤区内的一根矗立风中的电线杆,映入了我的眼帘。那份久违而又熟悉的感觉,瞬间触动了我的心灵,往日那一次次“杆上、杆下”通信维修的青春岁月,一幕一幕浮现在脑海里。

  黄河最初的通信模式是用电线杆架设一对对的明线线路组成,也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有线”时代,其在黄河上应用的时间长达近50年之久。在那些日子里,我们这些通信人员最怕遇到刮风下雨、风雪交加的日子,绞线、混线、接地的故障会不断发生,为了保障通讯联络的畅通,我们无论遇到怎样的天气都要出去排除故障。

  当时,受条件所限,黄河大堤还不能行车,骑自行车也时常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我们这些通信人员只能步行到达故障地点,有时为了一点小故障就得往返很多里的路程。最令我们头疼的是通信线路被盗的故障,一旦发生线路被盗根据规定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接通,并且要保证线路在接驳时的松紧度和垂度,做交叉、焊接时需符合规定。这些活,全部需要人工完成,考验的是通信人员对业务技能的熟练程度和认真态度,稍有闪失,极易造成绞线、混线等再生故障。

  我们这些通信新兵,深受老一代黄河通信师傅的感染和熏陶,不但掌握了过硬的“本领”,累活脏活都抢着干争着干,而且还敢于啃“硬骨头”,根据维修经验琢磨出了很多好的工作方法和小窍门,保障了故障的快速修复。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黄河的通信设备也伴随着明线线路的拆除,已经更新成为数字程控交换和无线接入相结合的传输方式,通信技术人员的维护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看看现在,再想想以往的维护经历,我们这些人心里感触颇多,幸运的是,我们这群人见证了黄河通信从有线、无线到数字化、信息化的历史变迁,见证了通信人薪火相传的爱岗、敬业、奉献、拼搏的黄河精神,见证了黄河事业不断前进、蒸蒸向上的坚实足迹。

初审编辑:王君彩
责任编辑:刘仕超

新闻热线:0543—3077555   新闻邮箱:bzdzw@163.com   滨州大众网友qq群:194643818  拍客群:134474533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无觅关联推荐,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