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 张丙煜】

2017-10-17 15:50: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为确保每分钱都用在贫困人口身上,建立了以贫困人口为主要因素精准分配、高效拨付的资金投放机制,制定了《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实行“报账制管理,专账制核算”制度。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的通知》,在扶贫资金使用管理上明确了“五个不准、十一个严禁”。把扶贫资金使用情况列为每次督查考核的重点检查内容,联合审计部门开展了专项审查。聘用第三方审计机构全程参与扶贫资金审计,确保扶贫资金高效投放、安全使用。做好与纪检、检察部门沟通协调配合,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等易发生腐败、职务犯罪领域,加大督查力度,逐步建立健全风险防控、过程监管、责任追究长效工作机制。

  为克服扶贫资金使用碎片化现象,设立了滨州市产业扶贫投资基金,委托有实力的国有经营单位管理,每年按一定比例提取收益,全部精准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脱贫,实现了扶贫资金保值增值、循环使用。今年已整合投入5000万元,力争三年内总规模达到3亿元。整合统筹“慈心一日捐”、彩票公益金和产业扶贫投资基金收益,成立建档立卡特困人口脱贫帮扶基金,制定严格的管理使用办法,保障特困人口有一项长期稳定收入。目前,基金规模已近300万元,已分两批拨付六个县区。

  第四,在扶贫项目管理方面。把扶贫项目作为群众增收的载体,坚持市场和效益原则,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把扶贫项目纳入产业体系,与当地资源禀赋“精准”对接,依托龙头企业等带动能力强的实体,集中实施了一批有效益、可持续的扶贫项目。2015年以来,共实施了1161个扶贫项目,在项目管理上,重点抓了以下工作:一是选好建好项目。对新上项目,立足地域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科学规划项目实施方案,认真搞好效益评估,每年都规划建立一批项目库。对因资金碎片化、项目体量小导致效益差的项目,坚持贫困户利益优先的原则,及时变更项目内容,实施有稳定收入的项目。二是管好用好项目。针对扶贫项目重建轻管的问题,研究制定《扶贫项目运营管护制度》和《扶贫资产登记管理办法》,对扶贫项目运维管理、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县乡也按要求完善了项目管理制度。针对脱贫攻坚以来形成的大量扶贫资产,制定了“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长效机制”,积极探索所有权、管理经营权、收益权“三权分置”模式,让懂经营的能人或有实力的实体管理,确保扶贫资产长期发挥效益。三是抓好分好项目收益。严格管理扶贫项目收益,确保优先用于帮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根据贫困户困难程度,实施差异化分配,因户因人精准帮扶。把扶贫项目收益分配与贫困人口动态管理机制搞好对接,及时将新出现的贫困人口、返贫人口纳入收益分配范围。

  第五,在“两不愁三保障”方面。围绕解决“两不愁、三保障”,抓住贫困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救助需求,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资助暂行办法》、《贫困户危房改造暂行办法》、《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暂行办法》,明确和落实了各项兜底政策。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完善贫困群众医疗保障救助体系。积极开展健康扶贫,在全面落实贫困人口城乡医保、大病保险等医保政策的基础上,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按每人135元的标准购买大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严格落实健康扶贫“八个一工程”,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行健康查体,并建立了健康档案,确保患病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健康管理服务范围;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保漏保、断保问题的排查力度,确保健康扶贫不落一人。二是加快贫困户危房改造。把群众住房安全作为脱贫的必要指标,加大贫困户危房改造力度。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组织第三方对全市贫困户住房情况进行全面排查,住建部门对摸排出8996户疑似危房进行核实,对确认的5799户贫困户危房,截至9月底,各县区通过重建、修缮、集中供养、村内幸福院、动员子女孝善养老等形式全部解决。三是大力推进教育扶贫。把教育扶贫作为斩断穷根代际相传的根本措施,加大贫困户子女就学救助力度。与教育部门比对相关数据信息,全面核查落实贫困家庭子女入托就学各项救助政策落实情况,确保所有贫困家庭子女全部享受到各学龄阶段教育、“雨露计划”救助保障政策。今年,3242名各阶段贫困户子女各项救助政策已落实到位,734名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得到了每年3000元的“雨露计划”救助。四是扎实推进低保与扶贫“两项制度”融合。联合民政部门制定了《加快落实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政策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对所有未入低保的贫困户、不是贫困户的低保人员进行了信息数据对比核查,按照“应保尽保、应扶尽扶”的原则,把符合条件的贫困户纳入低保范围。目前,已为2289户贫困户办理低保手续。

  第六,在社会行业扶贫方面。制定了《滨州市脱贫攻坚工作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各成员单位也都编制了专项扶贫方案,形成了全市“1+N”精准扶贫政策体系。“五通十有”水平不断提高,文化设施、卫生服务、信息网络、电网改造、生态美化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充分发挥“第一书记”脱贫攻坚生力军作用,所有贫困村实现“第一书记”全覆盖,并建立了“四位一体”党建扶贫工作机制;建立加强帮扶责任人工作机制,实行县级领导包乡镇、县区直单位包村、县乡干部包户制度,建立责任人帮扶工作台账,各级选派的帮扶责任人达到6200余人。制定了《关于开展“企业扶贫行动”的实施意见》,组织发动全市746家企业与596个重点贫困村签订了帮扶协议,企业在增加转移就业、扶持产业项目、实施帮扶捐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统一战线同心扶贫行动、脱贫攻坚青春建功行动、巾帼脱贫等各项活动有声有色。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宫文学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