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宫文学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持续保持高强度、高频度、高密度脱贫攻坚工作推进态势,围绕全年任务目标,针对脱贫攻坚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强化措施,狠抓落实。
第一,在组织领导方面。市委、市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列为十大民生工程之首,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市、县、乡都调整充实了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双组长”制领导小组,组建了归口党委系统的扶贫开发工作机构,层层制定实施方案、签订脱贫责任书,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扶贫的工作格局。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建设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小康滨州”的奋斗目标,明确要求“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为脱贫攻坚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定期专题听取脱贫攻坚工作汇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脱贫攻坚出路子、定调子,重点部署,分管领导主要精力靠在扶贫上。市委常委开展“联村为民”活动,驻村蹲点,亲力亲为抓扶贫。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先后召开十次领导小组成员会议、现场推进会议,组织召开各类现场会、调度会、专题会几十次。市人大、市政协分别对脱贫攻坚进行了视察和专题议政活动。全市各级高度重视扶贫队伍建设,市、县、乡三级专职扶贫人员共计615人,广大扶贫干部努力发扬民生至上、勇于担当、积极奉献、团结攻坚、努力创新的“扶贫精神”,在脱贫攻坚中打头阵、当先锋,不断锤炼作风,打造脱贫攻坚“铁军”,为打赢全市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在贫困人口动态管理方面。围绕精准解决“帮扶谁”的问题,主要抓了以下工作:一是加强贫困人口数据清洗。扎实开展2016年脱贫退出核查工作和2017年度扶贫对象收入摸底工作,制定了核查摸底工作方案和《脱贫信息核查表》,严格按照退出标准,逐村逐户逐人、摸清摸准摸实贫困户基本情况、“三保障”政策落实情况、收支情况、帮扶措施落实情况等,对脱贫不稳定的农户建立了帮扶工作台账。强化与人社、民政、住建、卫计、公安、工商、金融等部门信息共享比对,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公职人员情况、死亡情况、车辆拥有情况、商品房购置情况、注册公司情况以及大额存款情况等相关信息进行数据核对核查,经核实确认后及时标注清退。二是信息化动态管理。按照市委要求,在全省率先研发运用了全市精准扶贫综合信息平台。挨家挨户地理定位、采集信息,定期更新贫困户家庭变化影像资料,电子信息化掌控贫困状况和动态变化,大数据分析贫困户构成、致贫原因、帮扶需求,动态监测帮扶措施落地、脱贫进展情况。根据脱贫攻坚需要,今年以来,在实施贫困人口动态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了项目建设、资金管理、督导考核、社会组织扶贫、供需平台对接等功能,实行平台录入工作月通报制度,适时调度监控各项工作进展情况,提高了平台信息质量和完整度,有力推进了各项扶贫政策措施的及时落地生效。在扶贫项目管理上,对2015年以来所有一千多个项目实施方案全部录入平台,设立时间轴,适时调度监控每一个项目的资金拨付使用、建设进度、项目效益等情况,实行建前、建中、建后全过程监管。在扶贫资金管理上,利用全市精准扶贫综合信息平台对每个村级项目对应的资金拨付使用情况进行全程监管,所有票据逐一审核扫描录入平台,动态调审每一项目票据支出。研发“收入记录”模块,与市委大数据平台联网共享,将贫困户涉农政策性补贴及各类收入数据,通过信息平台,实行“一卡通”信息化管理,对贫困户收入随发生、随提报、随导入,实时监测,实现信息共享和贫困户收入“一屏清”。建立了“第一书记”、帮扶责任人、社工组织、爱心管家监管平台,对工作开展、实施帮扶的动态情况适时监督,真正实现了对脱贫攻坚的“挂图作战”、“即时督战”。这一做法,人民日报、新华社山东分社分别进行了报道。三是探索长效管理机制。制定《市定贫困人口动态管理暂行办法》,对新发生和返贫的贫困人口,特别是家庭发生重大意外变故、重大疾病的,随发生、随识别纳入市精准扶贫综合信息平台管理。今年,我们将市定贫困线确定为4200元。下一步,我们将在贫困人口动态调整工作中,将达不到3509元贫困线标准的农户作为返贫和新识别贫困户纳入国家扶贫平台管理,将超过3509达不到4200元的作为市定贫困人口进行帮扶,并把工作着力点逐步由解决绝对贫困人口向帮扶相对贫困人口转变。
第三,在扶贫资金管理方面。近年来,各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按高于同级财政增幅的要求持续增大。今年在及时下拨中央、省财政拨付我市的6291万元专项扶贫资金基础上,市财政列支专项扶贫资金6000万元,加上扶贫公益基金,市级年度扶贫资金过亿元;各县区列支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总额达到7547万元,均比去年增长10%以上。同时,不断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全市风险补偿金和贴息资金累计投入5570万元,发放小额扶贫信贷1.57亿元、落实扶贫再贷款2.7亿元。针对插花式分布的贫困户和光伏扶贫项目特点,探索了政府担保贴息、收益分成还贷、放宽贷款期限和还款宽限期的“光伏农户贷”模式,化解了金融信用门槛高、贫困户贷款难的问题,为贫困群众置办“家业”、增加收入。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宫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