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和生家庭

2016-11-01 19:03: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诚德立本,忠孝传家,我家是一个四世同堂的普通家庭,上有92岁的老母亲,下有4岁半的小外孙,尊老爱幼,夫唱妇随,家庭和睦,虽没有轰轰烈烈的感人事迹,但也不失中华优秀传统家庭之美德。余家有训“忠孝友悌、正己化人”。

  一、忠孝传家、父辈标杆

  家父朱洪模在家排行老二,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念过私塾,上过师范,1951年父亲响应国家号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报名当兵,赴朝作战,入朝八个月提干,在部队一干就是37年,在部队多次受奖、三次立功,在中苏边境镇守十三年。1978年参加北京军区党代会,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华国锋、邓小平、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1987年父亲从内蒙古军区边防处长岗位上退休。

  父亲在部队这些年,母亲一直在家抚养我们姐妹三人,孝敬公婆,大娘和小叔英年早逝,大伯家两个女儿皆由母亲抚养成人,母亲没有文化,父亲每次来信、寄钱都写大伯的名字,将汇款分成三份,信中写明给奶奶一份、伯伯一份、母亲一份。奶奶去世后,分成两份,伯伯一份、母亲一份,这一习惯一直坚持二十多年,直到大伯83岁去世,吃穿治病一切费用皆由父亲支付。

  因父亲在二连边防团任职时间长,我们一家人没有随军,1977年父亲才为我们办理了随军手续,后又将户口迁回原籍,一直在惠民老家生活,父亲退休后没有住进县城的军干所,而是直接回到朱家坊老家,修缮了土屋,过起了田园布衣生活,很多人不解的问,儿女都在城里工作,生活就医都方便,为啥不在城里住?父亲说在外多年,如今兄嫂都70多岁了,没人照顾,回家陪伴和乡亲们一起生活,不是很好么?直到父亲86岁去世,这一住就是28年。在这28年里,为乡亲们做了很多的事情,谁家有事借钱资助、写对联、嫁娶择日写贴,义务干修理工、油漆工,调解纠纷、清扫大街,给村委会当参谋,有求必应。他在部队学过推拿,为十里八乡的大人孩子拿胳膊、拿腿,用秘方治疗中耳炎,多达几百人次,从不收半文一物,凡闻其名者,无不钦佩赞誉。“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惠民报、滨州日报先后报道过父亲的事迹,在老百姓眼里视为一代乡贤。父亲报国、爱民、孝亲的壮举,为儿孙树立了榜样,用行动践诺了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

  二、妻贤子孝,亲睦家合

  我1981年从部队复员,1984年生女,祖孙三代其乐融融,每个礼拜六我和妻子骑摩托车回家看望母亲,送药买菜,从不间断,第二天下午回城。父亲退休回家,两位老人结束37年聚少离多的两地生活。母亲身体不大好,我每年都接来城里三四次,短则10天,长则一月,妻子悉心照料,待慈母如亲娘,无微不至。母亲78岁那年夏天,端锅吃饭时,突然头晕摔倒,将小米粥泼洒在身上,胳膊、大腿等多处烫伤。我接母亲来城就医,祖孙三代住在60平米的楼房里,因天气炎热后伤口感染化脓,疼在母亲身,痛在儿女心。整个夏天,三个多月的时间,都是我和妻子守护照料,至到伤愈。妻无半点怨言,孝行感动四邻,贤德赢得尊敬。

  父亲85岁那年,生活已不能自理,我早已提前五年在城里买下楼房,亲朋好友子女先后劝他无数次,让他搬到城里住,他坚决不进城,时年母亲已经88岁,我内退回家照顾二老,每个星期开车回城一趟,买上药、吃的用的,洗个澡就回家,八个半月陪伴父亲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父亲去逝后,我把母亲接进城里吃住在一起,生活起居精心守护,母亲健康长寿成了我和妻子最大的心愿。“忠孝友悌,正己化人”,家风始然。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丽娟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