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曹亮
责任编辑:宋静涵
惠民魏氏庄园的古城墙
参加此次媒体行活动的领导参观魏氏庄园古城墙
魏氏庄园内的院落
魏氏庄园内的供水系统,养鱼为防毒
大众网滨州9月12日讯(记者 卢志强)高墙、碉堡、暗道……若不是有人指点,记者不敢想象在鲁北平原黄河下游居然“雪藏”着一座保存如此完好的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城堡式古建筑。9月12日下午,“走近古村大会?相约醉美滨州”第三届全国网络媒体滨州行暨知名博主滨州采访活动走进了滨州魏氏庄园,一探这百年“古城堡”的奥秘。
来到魏氏庄园,大门入口处挺立着一株大槐树,取意“门口栽棵槐,不是升官就发财”。整体望去,魏氏庄园仿佛是在整块青石上雕凿而成,透着紧凑和敦实。围墙高耸,顶部外侧为长城烽火台样式的垛口,壁龛式射击掩体墙排列有秩,似将士严阵以待。仅是这一搭眼,一种浑厚与结实感便扑面压来。
在讲解员的介绍下,记者了解到,这座独具北方特色的大宅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1893年建成),由住宅、广场、池塘、花园及祠堂五部分构成,池塘和花园在城垣的外围,城垣内是住宅,共分三进九座院落,是一处城堡式民居建筑群。
记者行走于10米高的青砖墙下,气势恢宏感已悄悄透入心肺。记者看到,城墙与内宅是相对独立的,内宅设有一道大门,使内宅与外围完全隔离。家丁及佣人在内宅外围负责安全和日常事务等工作,严禁私自进入内宅,这也凸显了当时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正院门是两重结构,官居五品以上的人方可直入,余则由两侧小门入。
记者了解到,清末的魏家在当地是有名的官商,用家财万贯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然而魏家的客厅正上方却挂有一块“乐善好施”牌匾,这是当时的县令沈世全为表彰庄主善行而授予的。客厅作为会客重地,在庄园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它的设计颇为讲究,分前后两门,前门迎接客人,后门可直通内宅。为了保护庄园主人,客厅东西各有暗道,东侧设计为壁橱式夹层,用于隐藏保镖,随时听候庄主暗号,破门而出;西侧则设计为一个高窗,顺有软梯通往墙外,在紧急情况下帮助庄主逃往安全地带,这两项设计将孙子兵法的奥秘做了充分展现,在今天看来也是相当的精妙。
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大家走进了第三院落,此院落由北大厅11间和纵向排列的4座厢房组合而成。北大厅面阔十一间,中间为五间正房,是主人的起居室。东西两侧各三间偏房,这是为了满足清代一妻俩妾的婚姻方式而设计。11间北大厅与东西两侧的2座厢房间间相通,各房间之间设计有单层或双层小门,于是各房间其实又可相对独立。北大厅为二层阁楼式建筑,在中间正房东侧小门里设一楼梯可直通阁楼,阁楼两侧山墙上辟门设吊桥与城墙连接,这样内外宅宛转相通,如遇不测,可方便主人逃生,“走为上计”的军事思想被处处应用。
记者了解到,给这些内宅供水的系统也很有学问。两眼砖砌水井设在墙外,采用“供水石流”的方式,由男佣人在墙外倒水,通过水道流入内宅墙内的石槽,食槽内养有金鱼,金鱼饮后不死,家人才敢饮用。这样的设计不仅避免了男佣与内宅女子的接触,又“以鱼试毒”防止家人被投毒所害。
此外,城堡内有50余间粮仓,可贮备大量粮油,地下埋有大量煤炭,遇到战争或灾荒,即使经年不开城门也有足够的生活保障。内宅北大厅东西两端还设有吊桥,联接城墙顶部。从吊桥登上城垣俯看庄园,城垣建筑平面为矩形,在城垣的东南与西北角各设一突出墙体的碉堡,碉堡分为上、中、下三层。各层之间设石质传话孔,便于传递信息。城墙外部高10米,内墙高7米,内部地基整整高出3米,这是主人为了防御黄河水患而专门设计的,因为庄园往南不到5公里便是黄河河道。
在城墙顶部中间有一条宽窄不一的跑道,沿着跑道可绕城墙一周。城墙外砌垛口、射击孔,城墙内壁四周共设13个供武装人员对外射击的壁龛。北部城墙女儿墙为锯齿状,最窄处仅容一人行走,体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防御思想,而又有风水学人士讲,这种层次不齐样子上像山,有背靠大山的讲究。
魏氏庄园占地面积仅2万余平米,游历一小时便能大致看完,但融汇在这座庄园里的孙子兵学文化、孔孟儒学文化、建筑文化甚至风水文化却让人久久的回味、琢磨。在兵圣孙子的故里能够保留下这样一座处处体现着军事防御思想的大宅,是滨州的幸运,这座坚固的大宅也成为了清末滨州鲁商兴盛的最好见证。
初审编辑:曹亮
责任编辑:宋静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