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渤海魂 > 新闻

85岁老渤海子弟兵惠民“寻亲” 六旬儿女陪行

2014-11-17 08:23:00    作者:刘清春   来源:滨州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赵先学 李清池 渤海 寻亲 吉家村
[提要]1947年初,籍贯商河县赵元奎乡的赵先学加入了一支光荣的队伍——由万名渤海子弟为骨干组成的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赵先学回忆,1946年冬开始征兵,1947年初,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在阳信县老鸹王村成立,旅长张仲瀚、政委曾涤。

  年届六旬的儿女陪同85岁的赵先学(中)一路走一路记录沿途故事

  “欢迎回家!”日前,惠民县档案馆接待了三位来自新疆的老人。其中,有一位老先生叫赵先学,已经85岁,他是在解放战争中跋涉万里,最终进疆扎根的一个老渤海子弟兵。陪伴他左右的是一双年届六旬的儿女。

  赵老先生此行,一是为寻找六十多年前的进疆足迹,想知道战友“李连成”是否还在世;二是要完成妻子留下的遗愿——探寻岳父李清池的抗战故事。那么,当年赵先学是如何进疆的?其岳父李清池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赵先学随渤海军区教导旅西征万里,屯垦新疆65年

  从新疆西北部的额敏县到咱渤海之滨,几乎是从祖国的最西端横插到最东端,直线距离早已超过万里。赵晓黎为父亲身体着想,走半天歇半天,顺道在中途的城市游览。而他们的路线,正是六十多年前渤海子弟兵西征进疆路线。在兰州等地历史博物馆里,赵先学发现了牺牲在那里的战友的名字,不自觉已潸然泪下。

  1947年初,籍贯商河县赵元奎乡的赵先学加入了一支光荣的队伍——由万名渤海子弟为骨干组成的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这是一支从未打过败仗,也是我军作战史上惟一一支从祖国版图的最东头打到最西头的部队。

  赵先学回忆,1946年冬开始征兵,1947年初,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在阳信县老鸹王村成立,旅长张仲瀚、政委曾涤。1947年10月5日,渤海军区教导旅经过半年紧张训练后,从德州庆云县出发,11月末抵达河北省武安县。根据中央军委命令,渤海军区教导旅在这里由华东军区移交给西北野战军,代表西北野战军前来接收的正是二纵司令员兼政委王震。

  部队移交后,渤海军区教导旅改番号为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独立六旅,下辖的一二三团分别改称为16、17、18团。从此,山东子弟兵开始了万里西征。他们在王震将军指挥下,飞越太行,强渡黄河……一路解放了16座城市,歼敌2.78万人。

  18岁入伍的赵先学当时是18团的一名卫生员。该团卫生队常与旅长张仲瀚接触。他回忆:“渤海教导旅跟著名的三五九旅有血缘关系。那时,来这征兵的干部都是三五九旅的老战士。其中,张仲瀚是河北人,自小家境不错,热爱文艺,这是解放后新疆为啥有十大文艺院团的重要原因。那时,吕剧和豫剧很受战士欢迎。我小儿子赵晓黎就是在新疆建设兵团的豫剧团退休。而后,我们被王震接收,王震正是原三五九旅的旅长。”

  西进的路上,运城战役让赵先学记忆深刻。他说:“运城攻坚战的主力是徐向前部队,一共打了三次。我们炮兵营支援,打得很艰苦。而后的临汾战役表明,蒋介石与阎锡山部队并不一心,我们的队伍越战越勇。”虽是如此,但西进的路上还是让渤海子弟兵留下了不少鲜血,赵先学在一些西部城市革命纪念馆,看到了不少战友的名字。

  1949年,赵先学跟随部队进疆,至今整整65年。“我是在1947年2月参军,大闺女是那年11月出生。那时,我爱人就独自带着闺女在老家生活。”1954年,妻子李文楚携女儿西行万里“支边”,他们在新疆又有了一儿一女。

  而今,三个儿女都已退休,妻子在2005年去世。操劳一生的妻子给赵先学留下了无数感动。赵先学不顾年老体衰,万里而来,就是“因为爱情”,他要完成妻子的遗愿——找寻岳父抗战故事。

  ■赵先学岳父李清池是国民党少将师长刘景良部下,为国民党少校营长

  据赵先学妻子李文楚回忆录显示,李清池生于1913年,乃商河县赵奎元乡斜庄村人,为黄埔军校毕业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李清池进入国民党少将师长刘景良部队参与抗战,是刘景良部队11团2营营长。他于1939年农历八月十九日牺牲在惠民或滨县一带的“鸡家村”。

  有“李清池”这个人吗?“鸡家村”还是“吉家村”,亦或是“纪家村”呢,他牺牲的地点究竟是哪里?

  赵先学一家已在网络可查所有资料中寻觅了很久,可仍没有任何收获。今年,赵先学想到:李清池牺牲地是“老渤海”,那么滨州的文史资料中可能记有相关线索!

  李文楚曾回忆,她于1935年左右在惠民县城大王营街住过,并在大北宫学校上学。其父好像是在国民党县党部工作。亲友来访,都称李清池为“李老师”。而据惠民史料记载:1935年,刘景良随赵明远驻防惠民城。以后,刘景良设司令部于惠民城,健全机构,扩充军队。其司令部设立了副司令(薛儒华)、参谋长、秘书长、前敌总指挥、政训处长等。可见,李清池此时应该就在惠民县城刘景良司令部供职。

  李清池阵亡后,其家属常受到国民政府的资助。1946年初,国民政府告知其家属可以让烈士子女免费去济南读书。因李文楚是家中惟一女孩,家人为安全计遂让其堂弟李文忠顶替上了“抗日烈士遗族学校”。该校后改名“中山学校”。当时该校校长为杨宝琳,训育主任为娄玉函。1948年6月,李文忠随同中山学校学生一起被华东野战军8纵队接收,后随部队调入福建。李文忠后曾与李文楚通信一次,但日后就下落不明。

  但问题来了,“李清池”之名和当时的这场战斗在惠民县志、滨县县志等史料中均无记载,惠民和滨城均无“鸡家村”,而在惠民县胡集镇和滨城区三河湖镇均有“吉家村”。可所谓的吉家村战斗在史料中也无从查找。李文忠究竟下落如何,也无从知晓。

  在惠民县档案馆的提示下,赵先学先在惠民县城寻访妻子幼年时的房东。结果,旧址已换了模样,房东也早已病故。他们又赴惠民县麻店、胡集等地寻访“吉家村”。而当地确有一个吉家村,但难以确定当年是否有过战斗。正当老人一筹莫展之时,惠民县档案馆提示他,山东省档案馆可能存有其岳父的信息。果然,在济南,他们找到了“李清池”的记载。

  在何思源题名的《抚恤汇刊》上,上写商河人李清池为五区特务十一团,少校营长,于1930年8月在滨县与敌作战阵亡,妻子为李马氏。《抚恤汇刊》由山东省抗战烈士遗族抚恤委员会编,仅出2期,内容为抗战时期山东战区阵亡人员战后抚恤工作情况及部分阵亡人员传略,抚恤的规章方法等。

  这份材料足以证实,李清池正是因抗战而牺牲。但他的牺牲地到底是哪里呢,是“吉家村”亦或是“纪家村”?这还有待证实,也诚恳地欢迎读者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因为“战友情”,赵先学东行万里抚摸各地的革命纪念碑。因为“爱情”,他奔波于惠民、滨城与济南,终于寻找到岳父抗战的实证,最终完成了妻子的遗愿。

初审编辑:马鑫
责任编辑:刘仕超

新闻热线:0543—3077555   新闻邮箱:bzdzw@163.com   滨州大众网友qq群:194643818  拍客群:134474533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无觅关联推荐,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