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民间谜语中的粽子趣话
2013-06-07 18:23:00 来源:大众网 我要评论
[提要]初夏五月,正值榴红栀芳,微微夏风又送来端午粽香。“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一首民间童谣也唱出了我国人民端午佳节吃粽子的传统食俗...
据史料记载,粽子最早出现在屈原去世后几百年的东汉,至晋代时粽子被称为角黍,又名角粽。这是因为古人以芦叶、竹叶包裹黍米,做成尖角之状,故曰之角黍。尖角突出是粽子最有个性的外表特征,因此有一条谜语就直观地描述粽子“三角四楞长,珍珠里面藏,要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写得比较通俗。
追溯吃粽子食俗,比较普遍的吃法是为了纪念屈原。初时楚人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年,长沙欧回见人自称三闾大夫,谓回曰:‘见祭甚善,常苦蛟龙所窃,可以菰叶塞上,以采丝约缚之,二物蛟龙所畏。’”(南朝吴均《续齐谐记》)包粽子是祭吊屈原,而屈原故里的湖北秭归百姓也编传了粽子谜歌,借物喻人,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寄托了对爱国诗人的同情与敬仰,谜歌唱道:“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清贫,半世煎熬。”这是民间谜语中托物言志的一例成功之作。
民间谜语的创作手法常富于变化,或拟人或比喻或谐音,有的白描,却又自成故事,如:
“珍珠玉粒女,嫁了穷夫竹叶郎,……今晚投河吊颈死,明朝解去入衙门。”
这里便综合采用了拟人,比喻,谐音三手法。把粽叶拟成竹叶郎,而将粽米拟成珍珠玉女,把下锅入水戏喻成投河自杀,把绳线捆扎竟曲解为吊颈,也只有爽直聪明、思维不受限制的民间谜人想象得出。“衙门”又谐音成“牙门”,机关暗藏,而整个谜面自成一体,像个小故事,编排了一出千金女爱富弃贫最终被谴责嘲弄的讽刺喜剧。这种巧妙的文字游戏真是隽永极之,谁说民间谜人没有一点艺术细胞呢?
民间谜语也常模仿第一人称口气编写,这种拟人之法具有特有的隐趣,耐人寻味。如:“我在深山坳里坳,相公请我去看潮,我向娘子讨把米,娘子反手缚我腰。”谜中“我的悲惨遭遇”更让人发笑。
我国汉族地区流行吃粽习俗,许多少数民族受此影响,也形成这一食俗。这在各地民间谜语中也有所反映。苗族人民就传唱着这样一条粽子谜:“生在青山青朵朵,爬岩爬坎去找我,找到回家吃饱饭,拿棵草草拴住我。”这条谜语和汉族“我在深山坳里坳……”这一粽子谜不谋而合,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祖国中华民族的大家族里,民族间相互文化传递交流也便体现在谜语方寸之中。
“芦窝里有只小白狗,戳一枪,吃一口,”当你在品尝粽子的时候,回味一下趣意盎然的粽子谜语,或许会带给你一份快乐。
责任编辑:吕芳缘
新闻热线:0543—3077555 新闻邮箱:bzdzw@163.com 滨州大众网友qq群:194643818 拍客群:134474533
更多新闻:
- 端午节故事 端午传说——屈原投江2013-06-07 18:29:00
- 利用端午节习俗让你变可爱!2013-06-07 18:26:00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