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邹平:坚守乡土三十载 仁心守护一方安

2025-03-28 14:54:35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大众网记者 韩金枝 通讯员 魏佳 刘荣 滨州报道

  在滨州邹平市城乡接合部的南范村,有一位被乡亲们亲切称为“健康守门人”的乡村医生。三十载春秋更迭,从青葱少年到鬓染霜华,刘鹏程用一双妙手托起2000余名村民的健康期盼,以仁心仁术在基层医疗阵地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华章。

  扎根基层,做乡亲们的健康守护者

  1994年,卫校毕业的刘鹏程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城市医院的优厚待遇,他却毅然选择回到当时只有两间土坯房的南范村卫生室。“乡亲们但凡看个病就得走十几里路,我忘不了王大爷拄着拐杖来看病时磨破的鞋底。”回忆当初的选择,这位朴实的中年医者眼里仍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寒来暑往三十载,刘鹏程的出诊足迹踏遍村头巷尾。一年雨夜,急促的电话铃声划破宁静。“刘大夫,俺娘肚子疼得打滚!”撂下电话,刘鹏程抓起药箱冲进瓢泼大雨里。泥泞的乡道被雨水泡得发软,他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泞中前行,赶到时浑身湿透却顾不上擦拭,立即为老人实施紧急处理。此后几天,他每天三次往返观察病情,直至老人康复。这样的“紧急关头”,在他的行医生涯中上演过上百次。

  在简陋的诊室里,他独创“三心诊疗法”:问诊时耐心倾听、检查时细心观察、治疗时贴心疏导。慢性病患者王在明至今记得,确诊糖尿病时刘医生用搪瓷缸做比喻:“这病就像装水的缸,咱们每天控着点量,照样能把日子过得甜滋滋。”简单的话语消解了她的焦虑,更点燃了康复的希望。

  精益求精,做医疗技术的探索者

  南范村地处城乡过渡地带,人口结构复杂,医疗服务需求多样,疾病谱变化快,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刘鹏程始终保持着医者的敏锐。工作之余,通过阅读医学书籍、观看线上课程汲取新知识,遇疑难病症就向专家请教,学习最新的诊疗技术。针对农村常见多发病,他总结出有效诊疗方案。他还积极参加经方课程培训,到滨州市中医师承班学习,不断增强中医药本领。

  “要让乡亲们花小钱治大病”,怀着这样的信念,他深耕中医药适宜技术。创新开展中医儿科绿色疗法,小儿贴敷效果显著,不打针、不吃药就能治好病。他还运用梅花针灸搭配拔罐,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痛苦。在他的推动下,卫生室建成集中药熏蒸、艾灸理疗、耳穴压豆于一体的中医综合服务区。

  统计显示,近三年运用中医技术治疗常见病占比达60%,为村民节省医疗费用逾60余万元。2022年,南范村卫生室获评“山东省中医特色卫生室”,成为县域基层中医发展的样板。

  守正创新,做基层公卫的领航员

  随着紧密型医共体的发展,刘鹏程的工作重点转向慢性病管理,成为村民的家庭医生,为2000余名村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他为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定期随访,监测指标,指导用药和生活方式。为孕产妇、儿童、老人等重点人群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定期体检评估。村民张大爷术后居家,家人不会护理,他还会主动到上级医院请教专家,为老人悉心护理、指导康复,至今老人家属提起仍十分感激。

  随着村民对健康意识逐步增强,预防保健需求增加,刘鹏程深知,预防胜于治疗,提高村民的健康素养至关重要。他利用村广播、宣传栏、微信群等多种形式,向村民普及健康知识。他还经常组织健康讲座,邀请上级医院的专家来村授课义诊,解答村民的疑问。看着村民们体检数据逐年向好的曲线图,刘鹏程欣慰地说:“这才是最有成就感的‘处方’”。

  三十载栉风沐雨,当年的泥坯卫生室已蜕变为拥有全科诊室、中医阁、康复区的标准化卫生所,年接诊量突破3万人次。刘鹏程依旧保持着巡诊入户的习惯,药箱里常备着降压药和血糖仪。这位56岁的乡村医生用半生的坚守诠释着大医精诚的真谛,他说,只要乡亲们需要,他就会一直扎根基层,守护这片土地上每一个人的健康。

初审编辑:韩金枝

责任编辑:纪学敏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