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韩金枝
责任编辑:纪学敏
大众网记者 韩金枝 通讯员 霍广 滨州报道
近日,滨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专家组,通过实地勘察、审阅资料和听取汇报等方式,对位于邹平市韩店镇苏家村的伏生祠遗址地上现存建筑抢修保护工程项目进行初验。专家组认为,该文物修缮工程满足设计审批要求,符合文物保护工程相关规范,审批程序齐全,施工组织合理,观感较好,工程质量合格,档案资料较为完备,同意该项目通过初验。
据了解,伏生祠遗址地上现存建筑抢修保护工程项目由山东省古建筑保护研究院编制设计、山东省文物工程公司施工建设,于2023年6月15日正式完工。此次修缮保护工程主要解决了遗址地上建筑墙体开裂歪闪、瓦件残损、木构件变形糟朽等病害愈加严重的问题,消除了安全隐患,最大限度地保存和展示了其历史信息,对于全面深入地讲好伏生故事具有重要意义。据记载,伏生祠始建于宋代,系后人为纪念有“尚书再造”之功的秦博士伏生、伏生女、晁错而修建。伏生祠遗址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被列为“山东省文物重大发现之一”。2013年10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伏生祠遗址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当年的伏生祠大殿可容纳500人,雕梁画栋,砖墙瓦顶。塑像有三尊,正中伏生,左捧《尚书》,右持蒲扇,极目远眺,仪态庄重。伏生塑像右侧是其女儿羲娥的木雕像,栩栩如生,左侧为晁错像。另有壁画,为晁错授书图。祠堂西旁有伏生书院,伏生书院北邻为晁错祠。”在伏生祠遗址,伏生七十代孙伏开亮向来参观的市民群众介绍说。
韩店镇在镇中心小学建有伏生纪念馆,以雕塑、图片、书籍及文字介绍等形式,全面展现了伏生传《尚书》的事迹和对后世的影响;自编国学读本《走近伏生》,书中收录有伏生故事、纪念伏生的诗词以及历代伏生授经图、《尚书》简介及名篇名句。利用每周的国学课,老师进行讲授,让伏生故里的孩子们走近伏生、了解伏生,感悟伏生精神、传承弘扬《尚书》文化。“学校十分重视国学教育,作为伏生故里,我们更有义务将文化传承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中,让他们生发出文化自豪感。”韩店镇中心小学副校长宋淑英说。
韩店镇政府驻地东北侧,新世纪中学以南,有一处占地约60亩的伏生主题公园。入口是展开的石刻“书卷”,上面刻着“伏生园”和“刘徽注九章扬科学精神 伏生传尚书播华夏文明”几行鎏金大字。伏生园东侧,一组竹简样式的巨型木刻立于眼前。高大的竹简上,刻有王奎强先生书写的《尚书》名篇《高宗肜日》和伏生简介,与周边的竹林相映成景。此外,韩店镇还在镇中小学广泛开展了以伏生为主题的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了多届“伏生杯”经典诵读比赛,比赛吸引了学生、机关干部、群众积极参与。
“诗言志,歌永言”,诗歌是最美的语言。韩店镇连续举办了六届中国伏生诗会,以诗歌的名义,致敬伏生和文化担当精神。六年来累计收到来自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以及马来西亚、赞比亚两个国家的来稿6000余件,众多专家学者和诗歌爱好者齐聚伏生故里,咏诗共情,忆先贤往事,诵盛世繁华。
伏生文化是一笔恒久而有生命力的宝贵财富,也是广大群众陶冶情操、培育文化自信的优秀文化资源。近年来,韩店镇高度重视“伏生故里”这一宝贵地方文化资源和《尚书》经典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掘和利用,在国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战略的指引下,致力于打造“伏生故里”文化名片,让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揉入乡情乡愁,推进文明之风遍吹镇村角落。
初审编辑:韩金枝
责任编辑:纪学敏
黄河二路“创新桥”呈南北走向,桥梁全长30米,桥面宽度为4米;桥梁两端设置垂直升降电梯,人行梯道宽2.5米。市城管局将督促施工单位科学组织施工,合理衔接工序,高标准、高质量、按进度推进,于4月底前完成三处工程建设。[详细]
2月27日,中铁大桥局二公司滨州黄河大桥项目部对所有人员进行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为项目安全复工复产保驾护航。同日,滨州黄河大桥项目部定制“点对点”包车服务,派出两辆大巴车专门前往梁山县接22名劳务人员返滨复工。 [详细]
2月27日,全省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在济南召开,会议提出了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滨州市委书记佘春明表示:“疫情当前,帮扶就是最好的监管,就是最好的服务。[详细]
2月27日,滨州市教育局寄语全市广大家长:让我们家校共育,携手并肩,继续坚守这个特殊的假期,继续关心关注孩子的健康、学习和成长,安心等待我们的开学通知!相信,即将到来的开学季,定是“桃李芬芳”时! [详细]
目前按病例确诊医院所在县市区分布:滨城区1例(已治愈出院)、邹平市7例(含治愈出院6例)、惠民县3例(已全部治愈出院)、阳信县1例(已治愈出院)、无棣县3例(含治愈出院1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