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入海正澎湃——东营以新旧动能转换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

2018-11-08 16:29:00 来源: 大众网东营频道 作者:

  这里是黄河入海的地方,大河息壤、黄蓝交汇,蕴育了无穷的宝藏。

  这里是兵圣孙子的故乡,古风流衍、人文厚重,传承了争先的风骨。

  这里是胜利油田的诞生地,艰苦创业、拼搏奉献,凝聚了奋斗的气质。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位于黄河尾闾的山东省东营市,迎来发展建设的新纪元。这个因资源而生、也因资源而面临转型的城市,抢抓国家在山东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机遇,扎稳“马步”,收拢“五指”,一方面“有中出新”提升传统产业,一方面“无中生有”发展新兴产业,布局谋划了“1+4+3+6”新旧动能转换发展体系,在积极培育石油化工、有色金属、橡胶轮胎等一批“拳头”产业,打好“优势牌”的同时,拿出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现代海洋等新兴“特色菜”,描绘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东营样板。

  大河入海处,动能正澎湃!东营的精彩实践,正“转”出新动能、“换”得新未来!

  “有中出新”:高端石化产业基地正崛起

  在黄河尾闾、渤海之滨的东营市,目标直指世界级的高端石化产业基地已然成势!

  东营市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6900万吨,是全国地炼能力最大的市。按照山东省规划,在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中,东营市重点打造高端石化产业基地。抓住这一机遇,东营市在“转”字上下功夫,为石化产业注入高新技术,让传统产业激发新活力、衍生新业态,走在发展前沿!

  “我市对标国际先进,科学编制基地规划,谋划实施重点项目,着力发展200万吨/年对二甲苯、120万吨/年高品质己内酰胺、120万吨/年乙烯等项目,总投资414.5亿元,可新增主营业务收入700多亿元。”东营市发改委负责同志介绍说,东营市建成了己内酰胺-聚酰胺产业一体化,芳烃、乙烯、丙烯、碳四等为原料的龙头带动项目。累计开发石化产品260余种,其中航空汽油、高吸水性树脂、异戊橡胶等高端石化产品超过30个。

  格局决定布局,布局决定全局。东营市还着力优化石化产业布局,采取“1+N”模式统筹石化产业布局,其中“1”,即高端临港石化产业基地,打造市域北部沿海石化产业隆起带。“N”,即临港石化产业基地外,符合相应条件的若干重点化工企业园区。

  目前,东营市新建化工企业全部在各专业化工园区布局,其中在高端临港石化产业基地,建成投产化工企业26家,石油炼化企业4家,一次加工能力达到1580万吨,连续五年被列入“中国化工园区20强”。全市280家危化生产企业已有242家集中到了产业园区。

  “壮士断腕”,方能“浴火重生”。2015年,东营市在山东省率先全面铺开化工企业“评级评价”工作,在首次“评级评价”中,停产整顿甚至关停的企业占比超过四分之一,淘汰石油炼化落后产能1607万吨。去年以来,在对681家化工企业开展了以安全、环保、节能、质量为内容的“四评级一评价”工作基础上,东营市加大企业整合力度,增强企业资信,正式获准进口原油的企业13家,可使用进口原油3110万吨/年。

  经过多年努力,东营市趟出了化工产业“长链条、短流程、高端化、高附加值、顶端整合”的发展之路,推动企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

  同时,东营市创新高端石化产业基地建设模式,建成华东石油交易中心、黄河三角洲石油化工交易中心等新兴业态商务平台,提供成品油、燃料油等17个品种的一体化交易。配套设立了200亿元的石化产业基金。东营港已经成为环渤海地区最大的油品及液体化工品特色港口,2017年原油成品油吞吐量达到5400万吨。截止去年年底,东营市石化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888.3亿元,同比增长27.8%,销售收入过百亿的企业达到17家,同比新增6家。

  大项目引领,让东营石化产业不断迈向国家级。目前,由中海油总公司与山东省政府、东营市政府合作建设的500万吨/年石化升级改造项目已完工,被国家发改委列为“2013—2017年全国成品油质量升级重点项目”,主要建设500万吨/年原料精制等10余套装置及配套工程,依托渤海湾原油,采用国际先进工艺技术,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0亿元。

  一个个大项目落地实施,奏响了转型升级最强音。在东营,这样体量大、技术新、市场好的项目还有许多,为东营市转型发展积蓄了后劲。

  转型不仅在化工产业,作为“老牌”工业城市,东营不满足于工业体量大、规模大,多年来一直用工作主动赢得发展主动,推动工业由大到优、由大到强。近年来,东营市围绕培植石油化工及盐化工、橡胶轮胎及汽车配件、有色金属、石油装备四大产业集群,实行去产能和上水平“双管齐下”,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

  “无中生有”:非油产业风生水起

  作为因油而生、因油而建、因油而兴的石油城市,东营市多年来大力发展非油产业,培育起橡胶轮胎及汽车配件、有色金属、石油装备等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工业主导产业80%以上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趟出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新路子。

  方圆公司“氧气底吹造锍捕金技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行业空白;亨圆铜业铁路电气化用异型铜导线项目列入国家火炬计划;科瑞集团打造了全球油气领域第一个线上交易平台——“易瑞跨境电商平台”;胎大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了智云库项目,真正实现了轮胎产业的智能网络+智能制造+智能物流+智能终端的全面升级… …

  一项项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是东营新兴产业发展的最好注脚。近年来,东营市涌现了一大批掌握行业核心技术的企业,他们或是扎根于传统行业,或是活跃在新兴行业,勇攀“微笑曲线”两端,用手中的“金刚钻”揽来了“瓷器活”,打造了行业品牌,立起了行业标杆。

  “我们公司生产的锂电池电解液溶剂已经占据全球总产量的60%!”山东石大胜华化工集团新能源公司营销部经理张卫海告诉记者,近年来,企业的六氟磷酸锂项目效益明显,已成为国内外多家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生产厂家的高品质溶剂原料供应商。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市场需求大幅增加,该企业迎来了发展契机。

  产业发展无止境,唯有创新赢未来。不仅在新材料领域,在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东营同样敢闯敢试,闯出了一片天地。

  国瓷功能材料公司是东营一家专攻高端陶瓷的企业。目前,该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电介质陶瓷材料占有率接近三成,是苹果、三星等公司的产品供应商。凭借高精尖的高端陶瓷研发技术,国瓷功能材料公司成为国内最大的功能陶瓷材料生产商、国内最大的高档纳米级钛酸钡企业,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最有潜力上市公司100强第6名。

  目前,国瓷功能材料公司已获授权专利技术79项、发明专利28项,打破了美国、日本的国际行业垄断。此外,该企业近年来先后并购、控股多家子公司,在电子陶瓷、齿科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谋篇布局。

  以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东营一批又一批新技术企业在产业发展中乘风破浪,不少成为行业领军企业。装备制造方面,石油装备产业产值占全国近三分之一,是中国最大的石油装备制造基地。新能源产业方面,全市有风能、太阳能等4类新能源及装备生产企业20余家。其中,风能利用企业5家,总装机容量196.5兆瓦,年发电量4亿千瓦时。医养健康产业方面,引进、新建东营佰昆康复医院、山东汇东颐长生医养中心等8个医养健康产业项目。航空航天产业方面,中国商飞试飞中心东营基地二期项目奠基,成为商飞集团在上海以外地区建设的第一个试飞基地,主要承担C919大型客机高风险试飞科目以及试飞员、试飞工程师培训等工作。

  2017年,东营市有111项新技术新产品项目列入省级创新计划,均达到国内先进以上水平。科瑞集团等4家企业列入省重点培育做强大品牌企业,新大管业公司等7家企业列为省特色品牌培植企业。

  此外,东营市还加快“一池一库一平台”科技金融体系建设,设立了2000万元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和500万元资金池。组建了13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启动了石油装备和有色金属产业技术创新路线图编制工作。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全市205家企业与49家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等。

  “五星服务”:服务成为竞争力

  服务就是吸引力、竞争力和生产力。

  唯有政府部门俯身甘当“店小二”,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才能提升服务水平、创优发展环境,助力企业发展。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报,对有关省、市2017年有关工作给予督查激励,其中对东营市商事制度改革工作给予肯定,认为东营市改革成效显著,落实事中事后监管等相关政策措施社会反映好。

  “以前跑个手续得去好几个窗口,现在在一个窗口全都能办了。”“服务态度好,办事效率高。”... ...今年3月份,东营市政务服务中心启动“一窗受理”,全市政府服务大厅全面推开“一窗受理”审批服务模式,涉及47个部门的400多项政务服务事项在这里能一次性办完,让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赢得了群众点赞。

  这是东营市创优发展环境的缩影。在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中,东营市严格推行“先照后证”,推行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全面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实现了一套材料、一表登记、一窗受理。通过商事制度改革,还权于企业,还权于市场,释放了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促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为方便企业群众办事,东营市不断优化政务流程。目前,该市已有494项审批服务事项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实现“一窗受理”。加快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行“一网办理”,东营市政府门户网站与山东政务服务网东营网上政务大厅实现初步整合,省、市、县、乡四级政务服务互联互通即将完成,市级行政许可事项可全程网办率达到94.7%,县区行政许可事项平均可全程网办率达到76.8%。该市50个市直部门单位和各县区陆续公布“零跑腿”事项437项,“只跑一次”事项1262项。通过制度设计和技术支撑,让政府部门多互动,让各种数据材料通过网络平台多跑路,企业和群众也就可以少跑路甚至不跑路,种种改革举措,赢得了企业和群众的欢迎。

  为做好简政放权“减法”,东营市深化审批改革,加强目录清单管理,先后编制了部门行政审批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公共服务清单,建立了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了“部门权力进清单,清单以外无权力”。据统计,自2013年以来,先后十批承接落实国家、省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共217项,按规定取消100项,全部取消了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项项到底到位,确保简政放权含金量。

  同时,东营市将规划计划编制、项目管理、政策制定、资金争取等工作全部纳入法制化轨道,积极推广“双随机一公开”,建立“两库一单”,并向社会公布了公共服务事项清单。严格按照市里公布行政审批目录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等行使审批权力,规范57项工作流程图,营造依法决策、依流程办事的良好氛围。

  为助力新旧动能转换,东营市积极出台各项政策措施,接连印发了《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意见》《东营市提高安全环保水平促进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召开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出席的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启动工作会议,印发了东营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近期实施方案,成立了东营市的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领导小组及推进办公室,召开了企业家队伍建设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营造了支持企业家健康成长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撸起袖子加油干,求真务实抓落实!乘着新旧动能转换的东风,东营这座充满活力的海滨城市,正敞开怀抱、迈开步子、甩开膀子,在黄河尾闾上演“美丽蝶变”!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丽娟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