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滨州2月25日讯(通讯员 刘丽娜)2011年,随着滨州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及改善农村民生措施的大力实施,农民就业机会增多,乡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增加。据市统计局农调队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全市乡村从业人员188.6万人,与上年相比,增长0.9%。其中从事一产劳动力85.9万人,比上年减少0.6%;转移到二、三产业劳动力共有102.7万人,比上年增加2.1万人,增长2.1%。全市乡村劳动力继续保持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态势。
乡村劳动力在一产中比重下降
从事一产的乡村劳动力占全部乡村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5.5%,比上年下降了0.7个百分点,从事二、三产的乡村劳动力占全部乡村从业人员比重为54.5%,比上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这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滨州市从事第一产业的乡村劳动力减少,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增加,乡村劳动力的从业结构日趋优化。
转移到二产的乡村劳动力最多
2011年,滨州市工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企业用工需求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开始从事非农产业,并呈常态化发展,转移到第二产业的乡村劳动力最多,达到61.0万人,比去年增长2.3万人,增长3.8%。其中从事工业的40.1万人,增长6%;从事建筑业的20.9万人,增长0.01%。近几年,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多项优惠政策,促进了全市服务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全市从事批发与零售业的乡村劳动力13.7万人,增长4.4%;从事交通运输业的乡村劳动力9.1万人,增长0.5%;从事住宿餐饮业的乡村劳动力7.0万人,增长9.3%。
九成乡村劳动力就近择业
全市188.6万乡村从业人员中,在本乡镇以外的从业人员有18.7万人,占乡村从业人员的9.9%,在本乡镇以内的从业人员占90.1%,当地转移特点鲜明。可以看出,由于滨州市大型企业较多,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偏重就近择业,主要在本区域内从事非农务工或个体经营,离土不离乡,既保证了农忙时的耕种,同时又增加了务工收入。
干活累收入低问题突出
乡村劳动力从业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就业范围狭小,组织化转移程度较低。由于乡村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专业技能少,就业选择范围狭小。转移的乡村劳动力大都从事简单劳动,主要集中于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行业,基本从事苦、脏、险、累等工种,劳动强度大,收入低,因此转移的乡村劳动力就业稳定性差,容易造成劳动力回流。另外,目前农民外出就业,基本上依靠亲戚和朋友介绍或指引,少有集体组织,乡村劳动力转移大多处于自发、零散的状态,没有形成有组织、大规模的劳动力有序转移格局。农民择业不稳定及企业招工难并存。一方面,乡村劳动力中的新生代年轻劳动力个性凸显,与他们父辈相比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有务农经验的人很少,普遍怕吃苦,不愿从事辛苦的工作岗位,对自己从事的职业要求和期望值较高,不合心意就辞职不干,择业缺乏稳定性。另一方面,企业招熟练工难,部分企业提供的工资待遇、用工环境不能满足求职者的要求;求职者的年龄、文化、技能不能满足用工单位的招工条件。
转移就业农民期待市民待遇
为促进乡村劳动力充分就业,有专家建议:
(一)提高农业内部吸纳能力,拓展就业空间。重视农业对劳动力的吸收、消化作用。以滨州市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契机,立足本地资源,发挥区域优势,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龙头企业,使有限的土地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提高农业内部对乡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二)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促进乡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推动二、三产业发展,为劳动力转移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广大农民离土不离乡,从事非农产业,从而达到城镇规模扩大,综合实力增强,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目标。
(三)完善农民就业服务体系。在教育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给予农村居民城市化待遇,完善农民就业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开展多种形式的乡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提升乡村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优化企业用工环境,用好的政策吸纳乡村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