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学瑞
第二章 杜步舟的红旗
——冀鲁边区英雄史诗之一
(时间:1937年8月13日。地点:乐陵县黄夹镇。人物:杜步舟和战友们。)
杜步舟,鲁北平原抗日怒涛上的跋涉之舟。
步出贫寒的黄泥小屋,步出黑瘦的乡间小路。
28岁的乐陵汉子。躬身,撞击,燃起红高粱熊熊的火。张开双臂的桨橹,嘶哑地呐喊,呼唤众乡亲,走向觉醒的长途。
1937年8月13日,黄夹镇抗日武装起义。
你扯起一床大红被面,就举起一面抗日的旗帜。
红旗下,“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第六团”成立,150多名战士列队,祖祖辈辈的种田人,背上大刀和土枪。刀柄上的红绸子抖动,与飘扬的红旗汇成一片愤怒的火焰。火焰传出一种声音,如铜鼓敲击:“好男儿上前线,誓死不当亡国奴!”
声音响彻黄夹镇,响彻相依为命的村庄和土地。
然后是夜行军,黑衣黑裤,然后是黄昏里的交锋,霹雳炸响。
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
红旗从哪里来?
是从你教书时帮穷人打官司的豪气中来,从你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入党誓词中来,从你担任乐陵县委书记、乐陵中心县委书记的担当中来,从你在乐陵、商河、惠民、阳信、无棣等县开展党的秘密工作中来,从许家村小学整整一夜的党组织的会议中来,从贫苦农民“红旗指到哪儿,我就打到哪儿”的忠肝义胆中来,从铁匠师傅打造土枪大刀“叮叮当当”的锤声和鲜红的炉火中来……
红旗指处,你带领“老六团”的战士们,匍匐,腾跃,冲锋。五铺战斗,首战告捷。然后,挥师突击,打盐山,袭庆云,攻占无棣,火烧敌炮楼,鏖战武家集,血染徒骇河……
用老枣树一样坚硬的意志,叩击暮色,叩击铁丝网,叩击黎明的微光。
大刀闪烁,骨关节发出脆响,日军的头颅轰然倾落,
为忧郁的故土,奉上新生的祭礼……
四十多年后,以此为原型,作家郭澄清写出长篇小说
《大刀记》!
第三章 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
——冀鲁边区英雄史诗之二
(时间:1938年8月——1939年9月。地点:冀鲁边区。人物:肖华和“挺纵”战士们。)
挺进,挺进——
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政治委员肖华奉命率旅机关一部,组成“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从山西兑九峪出发,越过太行山,越过汾河,越过一道道封锁线。一路向东,
背负黑夜,把住津浦铁路的肩,在日军装甲车巡逻的间隙,悄无声息地穿过,
一脚迈入冀鲁边区的平坦和辽阔……
挺进,挺进——
急行军,进驻乐陵县城。县长牟宜之率民众欢迎,锣鼓声、救亡图存的口号声,似苍鹰盘旋。肖华的手与牟宜之的手,完成冀鲁边区国共合作有力地一握:
建立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建立冀鲁边区军政学校。建立农救会、妇救会、青救会、儿童团,建立沧县、南皮、庆云、宁津等8个县政权。呵护冀鲁边抗日根据地,庄稼成熟,炊烟袅袅。
挺进,挺进——
从山地游击战,转变为平原游击战!
智斗沈鸿烈,团结高树勋,解救“十八团”,韩集伏击战树立平原游击战典范。挖道沟。绝狗叫。三进三出,熊熊烈焰将日军灯明寺据点炮楼夷为平地,大败日军的消息传遍冀鲁边区。
陵县大宗家之战,与日军坂垣师团在平型关大战后第二次正面交锋:沙岗上,枣林里,断墙边,村里村外,与日军展开肉搏战,再次重创日军精锐之师。
在商河县与惠民县交界的沙窝村,与包围而来的日伪军展开恶战,挺纵七连拼死反击,掩护大部队突出重围,创造了平原突围战的范例……
瘦骨嶙峋的身影,掠过河流,掠过树林,掠过幽暗的夜色。
挺进,挺进——
一个村庄,又一个村庄。一片高粱地,又一片高粱地。一片玉米田,又一片玉米田。一道抗日沟,又一道抗日沟。一群人倒下去,又一群人冲上去……
寒风的手,抓一把战壕的泥土,抚慰抗日勇士淌血的伤口。
恍惚中,小战士听见了爹娘的叮咛,还闻到了
黑面馍的香……
挺进,挺进——
流动的冷月,拉满征战的长弓,发出尖利的镝鸣。
抗日的烽火,在冀鲁边区成燎原之势。挺纵的将士,像汹涌澎湃的渤海浪潮怒吼着,抛洒着鲜血,英勇地冲击,展开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钢铁意志。浴血战斗的旗帜,在冀鲁边区,在津浦路上,在渤海岸边——
呼啦啦飘扬。
第四章 马振华,冀鲁边区的“母亲”
——冀鲁边区英雄史诗之三
(时间:1940年9月11日。地点:宁津县薛庄村。人物:马振华和战友们。)
马振华,冀鲁平原上的马,振兴中华的马。
生为中华,死亦为中华。
你,盐山的男儿。放下教鞭,手执信仰的长缨,在马颊河之岸,踽踽而行。
披着白色恐怖的夜色,扮成书客、鱼贩和货郎,走街串巷,散播星星之火。
旷野深处的流动,
累了,就在芦苇丛中歇息;困了,就在庄稼地里睡下。
在旧县镇,你挽起战友们的臂膀,组建“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在《义勇军进行曲》的奔突中,你咚咚的马蹄,踏响燃烧的星光。
顾不上双目失明的老父亲,顾不上讨饭路上的妻子和幼儿。你和你的战友们,俯身,跃起,奔腾。跃马冀鲁边。刀枪挥闪,吼声震天,与日军殊死搏杀。
在冻僵了的夜的隧道潜行,
八十里转移,八十里突袭……
你穿一身蓝粗布裤褂,鞋子已露出脚趾,
吃着粗糙的糠饭,舍不得吃一个鸡蛋,
一把糖,也要分成三份与战友同享。
昏黄的油灯,照着你的倦容。你半夜起身,喝一碗凉水充饥,为酣睡的战士掖紧被角。
你宽厚慈和,被战士们尊称为“老大哥”“老母亲”。
1940年9月11日,薛庄。村外传来阵阵脚步声和密集的枪声。
大柳、长官、柴胡店、杜集、孟集、黑魏六个日伪军据点的敌人,纠集而来,把你们包围。你和战友们左右拼杀,展开惊心动魄地突围。
死亡的气息在村头蔓延,夜在震颤,
鬼子的子弹,击中了你的胸膛……
马振华,盐山之子,马颊河之子,
冀鲁平原上的烈马
嘶鸣——
震铄千古!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学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