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向民警讲述近况
民警到码头与渔民聊天
大众网滨州7月8日讯(记者 纪学敏 通讯员 王明)“侯希凤居住在沙头村第四小区十字街东第二胡同北四户。元旦来临,民警携带鸡蛋、牛奶等物品前去看望侯希凤及其老伴,侯希凤病情有所稳定,但是不乐观,看上去老了很多。”7月3日,记者来到北海新区岔尖边防派出所,在民警的三访四见工作日志中,其中一篇这样写道。民警赵德恒说,刚开始走访的时候需要详细记录每家每户的情况,之后的每天,不是在村里就是在去村里的路上,久而久之,一提起村民的名字就能说出住在村里哪个位置、家里是什么情况。
近年来,滨州边防支队开展了三访四见活动,即访贫问苦、访疾问难、访外(外来人员)问弱(弱势群体),达到人民群众对边防民警看见、敢见、愿见、想见的效果。各个边防派出所民警走进社区、住到村里,对于群众困难积极帮助协调解决。
7月3日,记者跟随北海新区岔尖边防派出所民警来到了岔尖村和沙头村进行走访。
住到村里,走到家里,做到随叫随到
盖超是岔尖边防派出所的一名民警,他负责的岔尖村有339户村民,渔民占了大多数。没有警情的时候,盖超就会到村里走走,了解村里老人的身体情况,还会到岔尖村码头与渔民聊天,无形中了解群众的需求。
上午11点,记者跟随盖超来到码头,一见到盖超,渔民就主动凑上前与他攀谈起来,就像是邻里拉家常。张玉山拉着盖超的手与他开起了玩笑。“平时不只是来给我们宣传法律,还到家里帮助老人干活。”张玉山说,盖超这个大兄弟很实在,他们都愿意跟他说事。
记者在与渔民交流之际,盖超又在帮助渔民往船上搬东西了。盖超说,主动与群众打成一片,多从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群众才愿意说实话、真心话。
民警赵德恒负责的是沙头村,他根据村里街道和胡同将村划成网格,今天走这一部分,明天走另一部分,不在家的、有特殊情况的都进行标注,重点帮扶对象要次次走到。“每天能走访20多家,没有特殊情况就住在村里的警务室,做到随叫随到。”
7月3日下午,记者跟随赵德恒来到了沙头村王淑珍家。王淑珍年近70岁,有三个儿子,两个为智障。得知王淑珍家的特殊情况后,赵德恒积极协调,为其办理了低保,有时间就过来走走,随手帮忙干点活。见到赵德恒来,老人家连忙从抽屉里抓了一把糖给他递过来。“天这么热,怎么还来了,我挺好的。”王淑珍说着招呼张德恒坐下。“我都挺好的,不用天天跑,有事就给你打电话了。”
赵德恒说,通过这五年的走访,与群众之间没了距离,感情都非常好,群众也总是惦记着他们。“村里老张家里有棵石榴树,每年结了石榴都给我留着,非得吃,不吃他还不高兴。”
及时了解群众心理,排除安全隐患
通过三访四见活动,拉近了边防民警与群众的距离,民警能及时掌握最新情报,排除安全隐患。由于工作扎实,该所辖区连续3年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和重大事故。岔尖边防派出所未发生一起因干警执法不当而引起的上访和行政复议案件,群众满意率达到95%以上。
2006年5月,该所辖区渔民与相邻乡镇的渔民因滩涂承包问题发生矛盾,双方20多条渔船上的60多名渔民相互对峙、情绪激动,一场群体性事件一触即发。得知消息后,该所干警立即组织其他渔船把矛盾双方船只隔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逐船逐人做思想工作,通过讲法律、言政策,耐心细致地工作,使双方认识到了自己错误的过激行为,并最终在该所的调解下,促使双方达成了共识,一场纠纷最终得到了圆满解决。
2006年5月,该所辖区渔民与相邻乡镇的渔民因滩涂承包问题发生矛盾,双方20多条渔船上的60多名渔民相互对峙、情绪激动,一场群体性事件一触即发。得知消息后,该所干警立即组织其他渔船把矛盾双方船只隔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逐船逐人做思想工作,通过讲法律、言政策,耐心细致地工作,使双方认识到了自己错误的过激行为,并最终在该所的调解下,促使双方达成了共识,一场纠纷最终得到了圆满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