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

国内银行业:Apple Pay将让第三方支付显多余

2014-09-22 15:05:00    作者:丁晓琴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Apple 第三方支付 Android 支付标准 银行业
[提要]9月10日,苹果公司在美国加州库部蒂诺市弗林特剧院(Flint Center)召开发布会,在会上宣布推出名为Apple Pay的支付服务。产品工厂创新模式是支撑实时金融服务的基础,金融企业运用产品工厂既可以快速利用Apple Pay数据挖掘进行提供增值服务的微创新,也可以快速进行类似于Apple Pay的突破性产品服务创新。

  9月10日,苹果公司在美国加州库部蒂诺市弗林特剧院(Flint Center)召开发布会,在会上宣布推出名为Apple Pay的支付服务。苹果公司通过视频展示了最新的支付服务,在整个支付过程中,利用近场通讯(即NFC)的技术和苹果的Touch ID技术,用户可以轻松完成支付。

  据悉,Apple Pay的出现,将对银行、第三方支付企业,甚至整个支付生态环境都可能产生深远影响。本报记者就“Apple Pay对银行、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影响”采访了中国建设银行产品创新与管理部副总经理赵志宏博士。

Apple Pay将让第三方支付显得多余

  第一财经日报: 9月10日苹果公司发布会最后推出的压轴产品(“One More Thing”)并非他们所声称的Apple Watch(苹果手表),实际上是Apple Pay。为何您如此重视Apple Pay?

  赵志宏:

  这是因为尽管市场对于Apple Watch期待已久,但Apple Pay引领支付模式创新的软实力,对当前网络化、数字化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远远大于Apple Watch这个作为Apple Pay支付载体之一的可穿戴硬件。众所周知,无论线上、线下,“安全、可靠、快捷”是终端消费者对支付的基本要求。在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苹果此次推出的Apple Pay,并不是简单的一种技术打天下,而是集合了NFC近场通讯技术、Touch ID身份验证技术,以及传输加密技术,实现了从银行卡到支付终端机的安全信息传输通道。通过指纹授权,生成相应的支付请求,然后将加密数据通过NFC传送到支付终端,实现了端到端的安全。

  即使手机丢失,因为获得手机的人并没有相应的指纹信息,也一样无法盗刷银行卡里的钱财,而用户只需要通过find my iPhone远程解除绑定。为此,从某种程度上说,Apple Pay甚至比传统信用卡本身还安全,即便连收银员都无法看到消费者的姓名、信用卡号或安全码。

  在第三方合作方面,苹果表示,已与美国运通、万事达和Visa达成合作,并与美国银行、摩根大通、花旗银行等6家银行达成合作。这意味着,苹果将覆盖约80%的美国信用卡用户。苹果还公布了Apple Pay的初期合作伙伴:赛百味、麦当劳、迪士尼、沃尔格林、梅西百货、丝芙兰和梅西百货等,当然还有苹果商店。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支付周围环境问题。

  正因为Apple Pay基于商业价值链建立了新型的“合作共赢”的商业模式,而不是可能昙花一现或局限一偶的“一输一赢”或“半输半赢”,所以它将对银行、第三方支付企业,甚或整个支付生态环境都可能产生深远影响。

  日报:如果Apple Pay的影响可能如此广泛深远,那您认为Apple Pay对银行业有何具体影响呢?

  赵志宏:

  对于银行而言,个人以为,其一方面可以此为契机,学习美国银行、摩根大通、花旗银行等积极主动与苹果公司探讨合作方案,采取更加包容态度,在即将到来的NFC支付浪潮中迅速抢占市场。过去,Square和Google Wallet之所以未能获得其所预期的大面积成功,根本原因在于用户使用银行所提供的支付手段已经足够方便,可以说“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些银行和信用卡发卡机构本身也在推广自己的移动支付标准,和自己的系统连接更紧密,将成为它们的独家优势。但这种“各自为政”其实上也并不利于移动支付的推广与普及,与其如此,还不如一起先将“蛋糕”做大,利用Apple Pay的通道掌握更多交易数据,然后利用数据挖掘提供其他增值服务。另一方面,银行也可以利用iPhone 6以及Apple Watch的NFC和Touch ID技术等进行便捷、安全的身份认证研究,提升网点、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客户体验。

  日报: 第三方支付企业是网络化、数字化金融生态环境下非常活跃的市场参与者,您认为Apple Pay对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影响如何?

  赵志宏:

  对于第三方支付企业而言,Apple Pay可能成为其较大的不安因素。Apple Pay服务不但可能冲击第三方支付企业已有的支付标准,而且第三方支付企业可能面临被Apple Pay大量替代的风险。苹果公司的影响力在于其拥有强大的软硬件结合能力,以及高度统一的使用体验。仅凭其拥有10亿iOS用户和8亿iTunes账户,即便一小部分人升级到NFC和Apple Pay设备,Apple Pay的用户数量也是相当可观,而这又会进一步带动更多的人使用Apple Pay。此外,苹果最新推出的Apple Watch等硬件将搭载Apple Pay,也可以作为支付载体,这将进一步提升客户体验。

  所以,第三方支付企业似应审慎预判Apple Pay所带来的潜在影响,一方面持续观察Apple Pay的推广效果,另一方面,参考Apple Pay、PayPal等主流支付方式客户体验,在改进服务体验的同时,重点转战Android等操作平台,凭借其安卓设备的销售来支撑其自身的支付系统。

  此外,第三方支付企业似应着重研究支付数据应用,因为此次Apple Pay所基于的商业逻辑是:用户直接将交易数据通过加密后传给银行,让银行卡直接与商家的支付系统对接,省去了一个中间环节(第三方支付),同时减少了泄密的风险。个人认为,互联网带来的这种“去中介化”趋势被Apple Pay充分演绎,第三方支付如若不能在其中提供其他附加价值,不排除江湖地位风雨飘摇的巨大风险。

  日报: 既然Apple Pay对银行和第三方支付企业都将产生重要和深远的影响,是否可以认为Apple Pay在金融服务模式上带来了辐射面较广的新潮流呢?

  赵志宏:

  是的。Apple Pay将进一步引领“实时金融服务”的新潮流。“实时金融服务”是一种理念,指的是主动、及时、智慧地响应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对于后乔布斯时代的苹果公司而言,有一种情结:“既然产品无法改变世界,那就让服务改变生活”,这也是Apple Pay的使命。一般而言,任何一个企业的客户都希望企业所给予的响应速度越快越好。容易联络、快速了解、迅速将注意力聚焦到需要的资源上,如此等等都是客户对企业的需求。而Apple Pay作为客户消费价值链的中游环节,有机串接上游的银行和信用卡组织,以及下游商户,其所发挥的从银行卡到支付终端机的“安全、可靠、快捷”信息传输通道作用。

  对于包括银行和信用卡组织在内的金融市场参与者而言,Apple Pay带来的启示还包括,在网络化、数字化生态环境下,应特别加强与商业价值链上外部伙伴的合作创新,以及与前沿科技的融合创新,为“大众客户化定制”提供实时金融服务。

  这种实时金融服务对客户意味着,在金融机构对客户市场信息、网络信息、位置信息、交易行为信息的动态、综合挖掘分析基础上,能为大众个人客户和小微企业提供财务管家和规划服务;能在资金冗余时的提供实时理财投资服务、在资金紧缺时实时提供信贷透支服务,意味着跨渠道实时服务协同的超级客户体验。

  日报: Apple Pay所引领的实时金融服务新潮流着实令人期待。但很显然提供实时金融服务并不简单,在这背后,金融服务企业需要具备什么能力呢?

  赵志宏:

  Apple Pay是网络化、数字化生态环境的卓越产品服务创新成果。Apple Pay的一个重要启示在于,网络化、数字化生态环境金融竞争的特点是“快鱼吃慢鱼”和“优异基因跨界组合”,实时金融服务需要将“客户—产品—渠道”从“流程”中剥离,这样流程保持稳定,又能根据商业价值链上横向价值定位或纵向功能延展创新需求,快速、灵活进行“客户—产品—渠道”组合拼装。

  产品工厂创新模式是支撑实时金融服务的基础,金融企业运用产品工厂既可以快速利用Apple Pay数据挖掘进行提供增值服务的微创新,也可以快速进行类似于Apple Pay的突破性产品服务创新。

  例如,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进行“人民币利率互换”产品原型设计,其产品本质是高信用公司向低信用公司出售信用,互换的结果使得双方都取得了更低的融资成本。依托业务模型中的“资金交易约束”、“利率标的”和“互换交易”产品组件,就可以设计能灵活支持多币种间利率及本金互换,支持多种计息基础,支持全额及差额交割,可以根据实际业务需要自由配置。

  而客户收取和支付利息重置频率、利息类型、交换期限和交割计价类型等部分产品条件及其参数可以开放给企业CFO,在手机APP、PAD或PC机上进行客户化选择定制。(说明:本访谈内容不代表受访者所任职机构观点)

初审编辑:马鑫
责任编辑:李丽娟

新闻热线:0543—3077555   新闻邮箱:bzdzw@163.com   滨州大众网友qq群:194643818  拍客群:134474533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无觅关联推荐,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