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王君彩
责任编辑:张爽
在惠民县大年陈镇刘旺庄村北,有一片约300亩的土地,被当地人称为“北大洼”。它处于惠民县、济阳区交界,距离村庄5公里之遥,因交通不便,耕种困难,曾一度被荒芜。然而,正是这片几乎被遗忘的土地,见证了刘旺庄林场“知青点”的辉煌历程,记录着刘旺庄与知青们携手并进、共同成长的不朽篇章。
刘旺庄林场“知青点”旧址。石家码头村属济南市济阳区,刘旺庄村、商家村属滨州市惠民县。
早在1961年春,刘旺庄村领导班子便展现出前瞻性的眼光,商议决定抽调9名精干群众,组建“先锋队”,进驻“北大洼”。经过精心选拔,刘希彬担任队长,带领刘家盛等队员担此重任。他们披荆斩棘,平整土地,改良土壤,筑路修渠,搭建生产房,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一片片丰收的田野,为林场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9年,先锋队再次壮大,从各小队划拨200亩土地,整合成方田,正式成立集体林场。1970年春,集体林场种植了以国光、青香蕉为主的苹果和葡萄200亩,同时栽培以刺槐苗为主的经济苗木100亩,其余土地则种植了小麦、大豆、高粱等作物。这一举措,使得林场成为当时集粮食、果树、经济作物为一体的高效农业种植示范点,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林场的故事并未止步于此。1976年7月16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刘旺庄林场迎来了20名知青。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怀揣着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与群众同甘共苦,共同奋斗。次年,林场又迎来第二批5名知青。这些知青们,在刘旺庄林场这片热土上,与群众心连心,手挽手,“同吃、同住、同劳动”,用青春的热血和汗水,书写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奋斗历程。
在林场的日子里,知青们不仅积极参与粮食的种植、果树的修剪、苗木的培育等工作,还主动投身林场的各项建设和管理。他们与群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共同经历风雨的洗礼,共同分享丰收的喜悦。他们的到来,不仅为林场增添了新的力量,更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80年,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知识青年陆续返程。虽然知青们离开了这片土地,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镌刻在这里,承载着几代人数年的记忆和情感。它见证了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见证了知青们与群众共同奋斗、共同成长的峥嵘岁月。
让我们铭记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挥洒青春、奉献智慧的青年:
先锋队成员:刘希彬(队长)、刘家盛、刘家光、张成贵、张春来、刘传庆、刘培喜、李淑美(女)、徐秀华(女)。
知青成员:韩生华(第一批队长)、牛宝华(第二批队长)、贾立超、王光明、杜玉彬、盖一训、盖一海、韩宝国、孙国庆、荣保国、李光华、王伟、高健、李玉光、蒋红卫(女)、高会云(女)、高会霞(女)、张富荣(女)、陈爱霞(女)、李萍(女)、崔晶(女)、胡翠珍(女)、周小红(女)、隋建华(女)、弭娜莎(女)。
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刘旺庄林场的历史长卷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共创辉煌。
供稿:公共服务中心(段祖耕)
初审编辑:王君彩
责任编辑:张爽
黄河二路“创新桥”呈南北走向,桥梁全长30米,桥面宽度为4米;桥梁两端设置垂直升降电梯,人行梯道宽2.5米。市城管局将督促施工单位科学组织施工,合理衔接工序,高标准、高质量、按进度推进,于4月底前完成三处工程建设。[详细]
2月27日,中铁大桥局二公司滨州黄河大桥项目部对所有人员进行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为项目安全复工复产保驾护航。同日,滨州黄河大桥项目部定制“点对点”包车服务,派出两辆大巴车专门前往梁山县接22名劳务人员返滨复工。 [详细]
2月27日,全省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在济南召开,会议提出了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滨州市委书记佘春明表示:“疫情当前,帮扶就是最好的监管,就是最好的服务。[详细]
2月27日,滨州市教育局寄语全市广大家长:让我们家校共育,携手并肩,继续坚守这个特殊的假期,继续关心关注孩子的健康、学习和成长,安心等待我们的开学通知!相信,即将到来的开学季,定是“桃李芬芳”时! [详细]
目前按病例确诊医院所在县市区分布:滨城区1例(已治愈出院)、邹平市7例(含治愈出院6例)、惠民县3例(已全部治愈出院)、阳信县1例(已治愈出院)、无棣县3例(含治愈出院1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