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滨州印象 > 焦点新闻

三句一扣,渔鼓道情

2015-09-18 13:13:00    作者:   来源:《印象滨州》杂志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渔鼓,亦称道情,原是道士们唱的曲调。起源于唐代九真承天乐道曲,主要是用来传播道教教义和宣扬处世思想。南宋时开始用渔鼓、简板伴奏,从那时起被称作“渔鼓”。

  渔鼓,亦称道情,原是道士们唱的曲调。起源于唐代九真承天乐道曲,主要是用来传播道教教义和宣扬处世思想。南宋时开始用渔鼓、简板伴奏,从那时起被称作“渔鼓”。元代杂剧《岳阳楼》、《竹叶舟》等剧中都有穿插演唱。

  明清以来,流传渐广,影响扩大,成为比较流行的曲艺形式之一。在山东境内的济宁、菏泽、临沂、惠民以及胶东等地区,经常有艺人演唱。

  当时,每逢九月香火会,戏班便在道观前搭台专唱会戏。冬闲时,艺人们则聚集戏房切磋技艺、排演新戏,春节期间登台演出,直出正月。当地盛传:“扔下牲口撇下筐,庄里传出渔鼓腔”。“不娶老婆不睡觉,就是落不下渔鼓调”。足见渔鼓戏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1723年(清雍正元年),沾化县胡家营村重修道观时,有道士来此说唱,村民学会其腔调,并逐渐予以衍化,把说唱形式的渔鼓搬上舞台化妆演出,并随着演唱内容及人物行当的扩充,逐渐衍化、发展成为行当齐全、文武兼备的大型的戏曲艺术——渔鼓戏。这一唱,就流传了三百多年。

  句式与板腔

  渔鼓戏集渔鼓(道情)、地方歌舞、武术和渔民号子于一身,吸纳弋阳腔(高腔)和其他剧种之优长,使其衍化为一个以板式变化体为音乐体制的古老剧种,其唱腔音乐趣味优美。

  在五声调式的框架内,其唱腔旋律以高亢、古朴、明快、跳荡见长,尤以五度、八度至十一度的旋法跳进促成唱腔的极度灵活变化,为其它剧种所少见。

  随着剧本、体裁、内容的扩展,艺人们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运用“快简、慢繁”的方法,遵循“渐变的结构原则”,以“三句一扣”板式为基础,又创作出了“一句一扣”、“小搓板”及“吹腔”、“娃娃”等新板式,加之结合当地船号形成的“一人唱众人合、领合呼应”和“帮、打、唱”三位一体的演唱形式,以及弱拍反强、强拍反弱的锣经,形成了跌宕起伏、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这在戏曲剧种中极为独特。

  “闪板”起唱是渔鼓戏唱腔的基本句式特点,差不多每半句闪一板(即空一拍)后腔自头眼起唱。这种闪板、起眼、落眼后落板的句式,突出了叙事特点,增强了唱腔活力。同时也表明,渔鼓戏唱腔仍存留着说唱体形式的痕迹。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吕芳缘

新闻热线:0543—3077555   新闻邮箱:bzdzw@163.com   滨州大众网友qq群:194643818  拍客群:134474533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无觅关联推荐,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