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陈国栋
责任编辑:纪学敏
作者:刘鹏飞 李娜 崔欣悦 刘金鹏
上海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是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更是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汇聚中心,此次有幸奔赴参与体悟实训,力求“开拓全域视野,聚焦全面提升”。一个月的体悟实训之旅不仅提高了我对于教育工作的认知,也收获了极为丰富且深刻的体验和感受。总的来看,整个体悟实训过程,就是“走出去”、“走进去”和“引回来”的过程,收获的不仅是能力上的提高,更有精神上的洗礼、思维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升华,我感悟很多、体会很深。
“走出去”,学新知,江畔潮头拓视野。在沪实训期间,我跟随队伍走访了历史悠久的中共“一大”会址、现代感十足的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蓬勃发展的临港新片区以及规模宏大的洋山深水港等地,深受震撼。这些实地考察让我真正意义上“走出去”,亲眼目睹并深刻体会到了不同城市之间的发展差异与优势所在。通过对比,我不仅看到了滨州与上海等先进城市之间的差距,更看到了滨州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广阔空间。这次实训经历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激发了我对滨州未来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在此期间,我还参与组织滨州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招商推介会,会上签约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招商合作协议3个,产业投资项目6个;参与组织2024中国滨州(上海)投资合作恳谈会,会上签约项目12个。
“走进去”,探精髓,名校名企深研学。牵头组织全市教育系统一行到华东师范大学考察交流,成功促成政校深度座谈会及授牌仪式,华东师大授予山东省北镇中学、邹平市黄山中学“优秀生源地” 牌匾;并引介滨州教育系统领导于上海交大、复旦深入参观交流,充分汲取先进教育精髓。进入高等院所进行招才引智,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化工研究院,在集成电路材料、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石油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建立联系机制,这些经历让我意识到科技教育及科技人才的重要性;考察参观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亲眼见证了现代化飞机制造流程的高效与精密,感受到现场技术人员的认真严谨,要向中国的大飞机人学习,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引回来”,融智慧,滨州热土绽芳华。在走出去和走进去的基础上,我带着“目的”尽可能地多学习,想把在上海的所见、所闻、所学带回滨州,成为滨州的所获。我牵头滨州教育系统携带67个岗位计划,提前一年使用编制计划,在全省率先展开部属类师范高校一站式招聘活动。积极引介并精准对接双方需求,为滨州和华东师大的全面合作,结下新机缘,打开新局面,孕育新项目,为滨州的未来发展引入更多急需人才、创新人才、拔尖人才,推动政校共建、共享、共赢。人才招聘会报名现场人头攒动,报名情况火热,推动了沪滨政校今后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等领域深化合作,实现政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享,共同开创政校高质量发展崭新局面。
“学”不是目的,“用”才是。关于如何让上海发展经验在滨州开枝散叶、为我所用,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要学到深处,持续深化学习之旅。规划新一轮学习计划,在下一阶段的实训过程中,要继续学习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创新,寻找沪滨之间的合作契机;另一方面,要多多组织教育工作者与高校教师交流学习,学习高校先进育人理念与培养模式,加强与高校之间的联系,为沪滨政校合作夯实基础,为滨州引进更多高素质人才。
要思到细处,深度吸收实训之果。要将上海的成功经验转化为滨州的发展动力,尤其是上海的教育创新、人才引进、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先进做法,形成有价值、可借鉴的完整资料,为滨州发展提供可操作、可借鉴的途径,为各级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助力滨州在学习借鉴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要用到实处,促进当地企业与实训单位深度融合。基于前期的学习与交流,尤其是了解到“上海氟”的卓越地位和强大影响力之后,我深刻意识到我市化工产业与上海实训单位之间的合作潜力巨大。滨州化工产业可以借助实训单位的平台,学习“上海氟”的先进经验,推动我市氟化工产业向高而攀、向优而行。因此,未来要抓住这个机遇,助力滨州化工产业找准“新方向”、推行“新举措”、开启“新路径”、采用“新技术”、树立“新理念”、取得“新成绩”。
看遍沪上风景,心向更高更远。上海“体悟实训”之旅拓宽了我原有的视野边界,使我认识到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重要性。展望未来,我将向先进典范看齐,以卓越为标尺衡量自我,以敬业的态度投入工作,以实干的精神推动落实,以开拓的勇气开创事业新篇章。
初审编辑:陈国栋
责任编辑:纪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