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郭峰
责任编辑:纪学敏
作者:王志芳
任昉(460—508),字彦升,乐安郡博昌(今山东博兴)人,历仕南朝宋、齐、梁三朝。任昉博学多才,擅长写诏令、奏启等公文,是竟陵八友之一,与当时著名的永明体诗人沈约齐名,并称“沈诗任笔”,可谓“齐梁一支笔”。任昉晚年喜好作诗,其诗好用典故,影响年轻士子争相模仿,形成博物一派。又喜欢奖掖后进,青年才俊争相辐辏门下,号称“龙门游”“兰台聚”。
任昉文多是诏、策、令、表、书、启、议等应用文体,反映了齐梁时期的政治,展现文人生存状态,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史料价值,可与史书记载互参印证。任昉文又因巧于辞令、善于摹拟神情、讲究声韵对偶等,而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是应用性与文学性完美结合的典范。但任昉诗文用典繁复,出入经史子集四部,甚至多用僻典,学界尚无一本收集全面、编年完整、校勘详明、笺注有据的《任昉集》,清光绪年间蒋清翊撰有《任彦升集笺注》,可惜不存,这不能说不是一大憾事。李兆禄《任昉集笺注》弥补了这一遗憾。
详读《任昉集笺注》发现,该书名为“笺注”,实包含题解、编年、校勘与笺注,另外还附有本书附五种附录,体例完备。该书主要有以下特色:
一、精择底本校本
该书作者从众多的任昉诗文本子中好中选优,精选底本、校本,为校勘、笺注打下了良好的文献基础。经勘对比较,以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任中丞集》清光绪乙卯(1879)信述堂刊本为底本,以明张燮辑《汉魏六朝七十二家集?任中丞集》、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修《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任昉集》、清严可均校辑《全梁文》中之“任昉文”、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中之“任昉诗”为通校本,以宋绍兴刻本《艺文类聚》、日本足利学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梁书》等为参校本,对现存任昉文进行文字校勘,作出取舍。
段玉裁认为校雠古书之难不在“校异同”,而在“校是非”。精良的底本、校本,利于区分同异,确定任昉诗文正确的文字,保证校勘质量,有利于解决“校是非”这一难题。如《奏弹刘整》中“重核当百、教子列”,“列”下,信述堂本、明州本、张燮本与荟要本均有“称”字,李善本与《全梁文》均有“孃”字,而《文选集注》没有。本书以《文选集注》为据,又使用本校法,认为前文均称“列”,而“被夺,今在整处使”为“列”之内容,结合上下文意,做出正确选择。
二、收集齐全
该书以明人张溥辑《任中丞集》所收任昉诗文79题83首为基础,广搜博讨,辑得任昉完整或较完整诗文计89题93首(含补编10首,其中《为梁武帝设牓达枉令》《为梁武帝检尚书众曹昏朝滞事令》《为梁武帝掩骼埋胔令》《为梁武帝葬战亡者令》《转送亡军士教》《小桂郡刺史邓阿鲁记》等6首为本书首次辑得),佚句《范云让吏部表》4句(本书首次辑得)、《别谢言扬》2句,联句1首,存疑3首,辨伪2首。
另外,所五种附录,附录一是《任昉集》序跋4篇,除汪士贤本、张燮本、张溥本的序跋外,收录的近人俞樾为清光绪年间吴县蒋清翊撰《任彦升集笺注》所作的序,较为珍贵。附录二是任昉文体学著述《文章缘起》,从中可窥任昉及当时的文体分类思想。附录三是任昉博物类著述《述异记》,体现了时人崇尚学问及任昉博学多识的才华。附录四是任昉传记5篇,附录五是自南朝梁至清代吟咏任昉的诗词,通览历代评价,可以全方位了解任昉及其诗文,也可以一窥时代思想的变化。
三、题解详明,编年完整有据
以文献记载与各篇正文相结合,交待每篇写作缘由、时间,对任昉19首(含补编)尚未编年的作品进行探讨,对已经编年而有异议的15首进行再考察,明确或缩小其创作时间区域,如《朝堂讳榜议》等。
四、笺注详明
结合文本与创作背景,细读文本,注释词句,指明字句、典故出处,注重考察古典词句及典故在任昉诗文中的当下意蕴。尤其着重偏僻之典的笺释,对难以理解语句,以简明之语疏通大意,以使其明了。如《答陆倕〈感知己赋〉》中“折高、戴于《后台》,异邹、颜乎董幄”,依据网络数字化资源和工具书根本无法知晓所用何典,该书作者考索出是用擅长礼学的西汉经学家高堂生、戴德与戴圣之典,《后台》是西汉后仓说《礼》著述《后氏曲台记》,这样此句突出陆倕擅长礼学。又考索出邹、颜、董分别是西汉擅长春秋学的经学家邹氏、颜安乐与董仲舒,突出陆倕长于春秋学,而“董幄”又赞扬了陆倕像董仲舒那样勤奋,可谓一典多义。
《文选》六臣注一直被奉为权威,但作者并不盲从,而是根据详实的文献资料指出六臣注之误。如《为萧扬州荐士表》“七叶重光”李善注:“《晋中兴书》曰:王祥弟览,览生导,导生洽,洽生珣,珣生昙首。沈约《宋书》曰:王僧绰,昙首长子,遇害,子俭嗣也。”作者据萧子显《南齐书·王俭传》、李延寿《南史·王昙首传》《王弘传》、房玄龄《晋书·王导传》考索,指出“七叶重光”是指东晋以来之七代,依次为:裁、导、洽、珣、昙首、僧绰、俭,证实了李善注之误。同时《为萧扬州荐士表》“七叶重光”刘良注“七叶,谓自王祥以下至暕父昙首,凡七代”、《王文宪集序》“六世名德”李善注“《晋中兴书》曰:王祥弟览生导,导生洽,洽生珣,珣生昙首。沈约《宋书》曰:王僧绰,昙首长子,遇害,子俭嗣”之误也就不用待说了。
总体来说,本书在底本校本选择、作品搜集与体例编排、诗文笺注方面体现了很高的专业水准,堪称山东传世经典文献整理的典范之作,必将为阅读理解欣赏任昉诗文提供有益参考,为深化任昉及其作品研究,乃至南朝文史、古代文史研究提供借鉴,为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初审编辑:郭峰
责任编辑:纪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