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郭九涛
责任编辑:卢志强
作者:刘明
鲁西北复沾圣化之地东北方向有一处叫弯弯沟的地方,它是一处具有时代特征的地理代名词,是滨州市沾化区境内的一处渤海海防边塞。1965年,沾化县在此处设立了郭局渔业人民公社,机关驻地郭局,1968年迁到弯弯沟,更名为海防渔业公社,1975年南迁3公里至沾利河东岸,1984年更名海防办事处,一直沿用至今,海防办事处是官方的正式名称,在人们的记忆和日常生活中习惯称呼为弯弯沟,驻地北方7.5公里处就是入海口,入海口的河道弯曲绵延隧名弯弯沟。
1995年-1996年的时候,我曾2次到过弯弯沟,去的时候都是暑假期间,每次都在那里待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去的目的是跟随家人在那里贩卖海货做生意。那时的弯弯沟一派繁华景象 ,大小渔船频繁出港入港,少说得有一千多艘渔船在那里停靠,从事渔业生产的渔民来自沾化、无棣、河口等地,那时候的弯弯沟河道深邃,畅通无阻,渔业资源丰富,各种渤海湾海产品种类齐全,各处商贾齐聚,站在河东岸的河坝上抬眼望去人头攒动,如同赶集一般,好不热闹。那里居住的房子是砖瓦房,上万人的涌入使房屋住的满满的,还有的搭帐篷临时居住,海货交易量大的惊人,弯弯沟为周边地区人们的经济收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那时候弯弯沟的居住和通行条件还是比较原始的,道路主要以土路为主,砖房是很多年前建的,条件一般,仅能挡风避雨而已。
闲暇的时候,沿着驻地道路及河岸行走,河道内停着上千艘的渔船,这些船是流动的。大多数的时候是出海生产的,只有载货销售或躲避风浪的时候才入港。等风浪稍息或卖完海货补充给养完毕后就会匆忙出海。正是有了夜以继日周而复始的进出港才造就了弯弯沟的辉煌,造就了那段时期的传奇,成就了许多经济大潮的弄潮儿,来自四面八方的商贩们住满了砖瓦房,展现了一幅清明上河图般的繁忙。
那时候弯弯沟的公安机关是边防哨所,是边防武警官兵履行公安职责。他们穿着整齐威武的军装,腰胯制式手枪巡逻在弯弯沟的每个角落。那里的道路上铺满了守护者的脚印和偏三摩托警车的胎痕,是他们为弯弯沟的繁华默默守护,是他们为弯弯沟的一片蓝天负重前行。
弯弯沟的政府驻地在邮电局北侧,也是几排砖瓦房,办公条件较差,但正是有他们的存在才使得弯弯沟政通人和、经济繁荣、商贾云集,历届当政者在时代背景下勇于担当,奋发有为,才使得弯弯沟顺应时代潮流永不褪色。
那时候衣食住行都是很有趣的,每天凌晨两三点,人们就匆忙从睡梦中醒来,顾不得洗涮打扮,顶着凌乱的头发急匆匆赶向河边,在讨价还价中体现生活的乐趣,购上海货后基本就天亮了,返回驻地,架起炉灶生火做饭,饭菜是简单的大锅菜,一盘咸萝卜,一碗炖菜,几个馒头吃的不亦乐乎,盛满一大碗开水喝的酣畅淋漓。吃完饭把买来的的海货撒在场院的空地上,这可是个技术活,撒的要均匀,尽量不返工整平,因为那样或多或少的会损坏海货的质量。中午时分,海货基本晒干了,用木锨或耙子把海货打成堆,扬净其中的杂质后等着买货的商贩购买,一番唇枪舌剑、斗智斗勇的较量下,双方满意的算账收付款,卖货的喜笑颜开,买货的欢天喜地,皆大欢喜。下午二、三点的时候又有渔船进港,重复着凌晨的节奏,第二轮的皆大欢喜又上演了。那时候基本没有大型冷藏设备,遇到下雨就会愁上眉梢,有的将海货腌制成虾酱,有的把海货拉倒县城储存在为数不多的冷藏厂,但这样会增加不小的经济负担。
由于晒货打堆贩卖紧凑,中午饭就没法做了,实在饿得不行,就拿几个馒头就着虾皮熟鱼 一通乱吃,虽然简单点也不乏些许乐趣。一天中晚饭是最重要的,大约晚上七八点钟的时候,炒上三四个菜 ,有肉菜也有素材,烧鸡和猪下货是必不可少的,四五个人围坐在院子里的餐桌旁,倒上一杯白酒或啤酒,开怀畅饮无话不谈。谈一天的收获、谈对人生的看法、谈家长里短。那时候海边的蚊子特别多,那是一种海蚊子,又大又毒,如果不穿长袖衬衣和长裤子被蚊子叮咬时间长了就坏了,会浑身奇痒无比,外加疼痛,对这种感觉我是深有体会的。晚上九点多钟就得洗刷完毕匆忙入睡,睡眠晚了第二天就会出问题,整日浑浑噩噩、稀里糊涂。
第二天凌晨,又一轮循环往复继续上演。在买货的过程中,如果遇到较好的海货时会晒好后存几天,赶在老家赶集的头一天,带上几百斤海货,从弯弯沟回冯家售卖,那时候把海货分类捡出,再以不同的价格到集市上销售,这种卖货的好处是能多卖三分之一的价格,赶完集又坐上通向弯弯沟的客车,重复前一天的节奏。那时候要是带海货离开弯弯沟,记得客车经过南边一处检查站的时候将海货从客车取下来过称交费,收费的人记不得是工商所还是税务所的,他们都穿着制服,戴着大檐帽,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过完称收钱后还给开一张收据,看来他们的工作也是税收的一种吧。
那时候的弯弯沟有十个渔业社,它们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分别是前锋、爱国、建华、前进、明星、五星、海防、恒星、幸福和建国渔业社,计划经济的时候,它们属于海防办事处下设单位,市场经济建立后,曾经有一段时候还长期存在过,渔业社建有党支部,是党领导下的渔业捕捞部门,那时候很多渔民是在渔业社发展入党的,现在这些党员已经划归所在乡镇村居的党支部了。
这些事已经过去很多年了,期间因为工作关系又去过弯弯沟好几次,那时候弯弯沟的繁华景象已经远去了,曾经活力十足的砖瓦房大多破败不堪了,道路崎岖不平,弯弯沟的河道里空空荡荡,道路上基本看不到人,除了偶尔看见在此工作的人员外,基本上是房去屋空,昔日的东水马龙变成了门可罗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这里可见一斑。故地重游的心态是不一样的,不变的是曾经的那份经历、曾经的那段坎坷、曾经的那份乡愁。滚滚弯沟北逝水,浪花淘尽人生。是非成败转头空,故地依旧在,几度落潮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夏月凉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时光流逝,岁月不辍。1997年的那场海暴潮,致使弯弯沟入海口处淤泥堵塞,大量吨位较大的船只无法通行,弯弯沟赖以繁华的海运基础断绝了,渔业生产的根基崩溃了,原来数以千计的渔船只能移往别的港口,导致弯弯沟成了一个“死港”,人在大自然面前如此的不堪一击、如此的渺小、如此的无奈。
2023年8月份的一天,与几位朋友因事乘车到了弯弯沟,因周边修路的原因,转了很多乡村小路才到达,距离弯弯沟驻地一华里的时候,手中短信突然响起,打开手机一看,竟然收到了“欢迎到达沾化区海防办事处”,心里莫名的激动了起来,曾经的那份故地重游的情愫瞬间激活了。由于历史的原因,1983年的时候,弯弯沟周围的村庄及乡镇划拨给了东营市,海防办事处原来所辖的土地保留了下来仍归属沾化所有。在这里能够收到这样的短信是令人激动的,那证明了弯弯沟曾经的辉煌、曾经的乡愁、曾经的过往。
乘车走了一华里,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不算高大的牌坊,上面横写着沾化海防字样,过了牌坊是一条崭新的南北向柏油路,道路两侧是新铺设的路边砖和沉砌排水沟、新式灯杆,路两侧还有新栽植的耐碱树木和树丛,新的布局令人耳目一新,有种到了城市的感觉,驻地主干道铺设了油漆路,路虽然不宽但布局合理,卫生状况良好,蓝天白云衬托着碧水湖池,展现了绿色的环保浑然天成的模样,道路两旁的房屋整齐美观,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沾利河东岸的防潮坝向北七、八公里,一条崭新的混凝土公路展现在眼前,乘车向北行驶的过程中,左侧的弯弯沟河道里有少量小型渔船或系泊或行驶,海水清澈有余,右侧有数不清的砖制盐池,池中的卤水碧波荡漾的白晶闪闪,一派繁忙丰收的景象,海风徐徐的吹拂到脸上,感觉如临仙境、快意畅然,走到防潮 坝的尽头就是渤海湾岸边,防潮坝的西侧及北侧均用水泥石块沉砌,能够较好的抵御风暴潮及海啸的侵袭,修筑防潮坝前的那些岁月里,一旦遭受风暴潮及海啸的冲击整个弯弯沟驻地会被海水淹没,房屋被海水灌到窗台处,人民的生命财产得不到有效的保护,驻地附近的盐池、虾池也经常受到海水的侵袭,财产损失巨大。2022年的时候,海防办事处的主政者创新发展、超前谋划,千方百计筹措巨资加固了七、八公里的防潮坝,并铺设了混凝土路面,真正意义上解决了海水侵袭的问题,原来的防潮坝路面坑坑洼洼崎岖不平,碰上雨季车辆出入不得,铺上混凝土路面后交通便利成为了现实,受灾时救援力量可直接快速到达海边,也能够及时回撤人员和装备,可谓一举两得,变不利为有利。
自2021年开始,海防办事处的主政者就谋划推开辖区内盐池、虾池等项目扩大创新经营,由简单的粗加工向深加工发展,繁荣景象未来可期,且正在实现质的跨越,驻地街道房屋修葺扩展从2021年就开始了,增修了西南角院落房屋,文化展厅正在紧张有序的布设,各项办公生活功能用房已经装修完毕,使办事处的工作人员衣食住行办公条件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只有在内涵沉淀得到升华提升的时候,才能展现积极健康向上的一面,理明、律严、制全才能政通人和人心思齐。正是有了主政者这些理念并付诸实施,才有了如今的弯弯沟欣欣向荣、繁荣复兴的今天。
曾经的过往已经成为了过往,现在的繁荣未来可期,曾经的乡愁定格了曾经的过往;曾经的记忆诠释了曾经的沉淀。如今的弯弯沟承载着历史的浑厚和积淀,展开梦想的翅膀翱翔碧海蓝天。
2023年10月9日执笔10月11日定稿于沾化富国
初审编辑:郭九涛
责任编辑:卢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