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张爽
责任编辑:卢志强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王卫 张鹏 滨州报道
自滨州疫情发生以来,滨州市第一时间开展流调溯源,精准划定管控区、封控区、防范区,为让所有封控区、管控区内人员患病时仍能得到及时救治,滨州市设立“黄码”人员救治定点医院(“黄码医院”)。山大二院医务部副主任、骨科教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援滨州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霍延青作为省级医院支援滨州医疗队的一员,也积极投身到了滨州市“黄码医院”的建设中。
“我们来的任务是组建‘黄码医院’。滨州出现疫情以后,很多地方成为了封控区、管控区和隔离区。这一部分人群有的是黄码,也有的是绿码。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不断推进,这一部分人群的就医出现了问题,他出不去,普通的医院也不能接待。所以,我们认识到这个问题,也根据三个区内一些老百姓的需求,研究之后抓紧组建了这个‘黄码医院’。”霍延青说,3月22日接到省卫健委的通知后,省级医院就按照当地医院的专业需求和护理的需求组成了队伍,第二天就来到了滨州支援“黄码医院”建设。
相较于普通医院,“黄码医院”感染的风险会大很多,因此,“黄码医院”的医务人员在做好各种防护措施的同时还要对救治病人的心理进行疏导。“因为黄码医院针对的人群和普通医院是不一样的,普通医院的人群基本都是阴性的,没有新冠病毒,而黄码医院接待的人群就会出现新冠病毒携带风险。所以,我们和当地卫健部门以及社区做好联动,所有的患者就医要先打电话预约,由专家进行研判,确实需要立马来住院的,我们就‘点对点’接送,由专车直接从封控区、管控区和隔离区里面转到医院来,避免了患者的交叉感染。”霍延青告诉记者,在救治的过程中,医护人员也都采取了二级防护和三级防护标准。
作为一名医生,治病救人是本职工作,休息时间短、工作强度大已经成了霍延青的工作常态。霍延青介绍,由于“黄码医院”的特殊性,所有的救治工作必须要穿防护服,眼镜和眼罩经常起雾,看不清东西,让普通的救治过程变得异常艰难。“整个救治的过程中,包括我们写病历都会比平时的速度要慢不少,而且在这个期间也不能喝水、吃饭、擦汗。对于我们这个队伍来说,因为各个专业都要开展,所以工作时间会长一些。”霍延青说。
在“黄码医院”的救治工作中,有许多的事情给霍延青留下了印象深刻。“3月26日晚,我们刚刚从滨州市中心医院回到酒店,就接到了紧急任务,有几个病人需要转运到医院来,等处理完这些事情已经到凌晨了。紧接着又来了一名病人,他的手指肌腱断裂了,我作为这个医院的唯一一名骨科医生便接下了这台手术,等做完这台手术后我看了一下时间,又到了另一天早上5点钟。”霍延青说,那次手术做完将近30个小时没合眼,下午休息3个小时后,又继续投入了战斗。
对于霍延青来说,此次援助滨州抗疫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参加的医疗援助,在这之前他还参与过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患者救治。“汶川地震那年,我们医院作为一个收治医院,也收治了许多受灾的当地老百姓。所以这一次有这样的机会,我就第一个报了名。对我来说这是一种锻炼,也是一种光荣的使命。”霍延青坚定地说。
由于工作原因,家里的事情霍延青基本顾不上,老人和孩子也都是妻子在照顾,霍延青的心中也充满了愧疚。“我上面有老人,下面有孩子,好多事情要去做。但是由于工作原因,这些事情一直是妻子在忙碌。我来支援滨州,她也很支持我,真的很感谢她!”霍延青希望妻子不要太担心他,在滨州抗“疫”胜利后,很快就回去。
没有规律作息,只有夜以继日;没有高歌颂赞,只有任劳任怨……他们抗“疫”逆行的背影,深深刻进了每个人的心中。
初审编辑:张爽
责任编辑:卢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