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富农记"(1):告别“空壳村” 村集体有了收入
2013-11-20 01:41:00 作者:纪学敏 刘仕超 来源:大众网 我要评论
[提要]在省高级人民法院帮扶的惠民县辛店镇5个村,“第一书记”们在村里建起了室内活动室,在村外整修了排涝沟,为合作社搭起了销售渠道,给大棚带来了种植经验,村边建起了蔬菜水果交易市场。自从有了“第一书记”,这5个村里的村民个人增收了,村集体也将告别“空壳村”历史。
朱庙村“第一书记”亓连广在介绍新修建的活动室
朱庙村广场上的大路灯
广场上散心的老人和孩子
大众网滨州11月19日讯(记者 纪学敏 刘仕超)在省高级人民法院帮扶的惠民县辛店镇5个村,“第一书记”们在村里建起了室内活动室,在村外整修了排涝沟,为合作社搭起了销售渠道,给大棚带来了种植经验,村边建起了蔬菜水果交易市场。自从有了“第一书记”,这5个村里的村民个人增收了,村集体也将告别“空壳村”历史。
修路装灯种柳
13日上午,记者来到朱庙村,就被健身广场上一盏不一样的路灯吸引。“这是‘第一书记’给我们安装的LED大灯。”朱庙村村书记郭玉辉介绍,这盏灯能覆盖整个广场,可以照亮300多平方米。80岁的杨连云正在广场上哄小孙女。“书记来了可好了,给我们安了路灯,装了这些健身的东西,以前晚上黑乎乎的可不敢出门。”杨连云笑着说,现在出门就是路灯,吃完饭领着孩子到这里来转转,“很亮堂,很高兴”。
“第一书记”不仅给村里安装了路灯,还在村里建起了活动室。13日,记者来到朱庙村中心,这里的活动室正在搭建房顶。“一共3大间,再有7天就能完工了,这里安一个乒乓球桌,这里是台球,这边象棋……” 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二庭正科级助理审判员、朱庙村“第一书记”亓连广向记者一一介绍,“今年冬天村民不用窝在家里了,可以到这里来休闲。”
对于邢家村来说,最大的变化就是胡同一眼能看到头了。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四庭正科级助理审判员、邢家村“第一书记”吴之翔说,这些没人住的老房子已经变成危房,占在马路中间,严重影响了村貌和村民安全。“通过与农户沟通,拆掉了村里23户无人居住的危房,使整个村子的规划整齐了不少。”
胡同通了,7条横向胡同还铺了砖面,共5000多个平方,花费20万元。“还修了5纵7横的路边沟,沿着沟边种了120株竹柳。”邢家村村书记曹会强谈起村庄的变化如数家珍。11月12号,“第一书记”又为村里购置了3个垃圾桶和1辆流动垃圾车。“下一步,在村里雇一名保洁员,隔两天收一次垃圾,卫生制度就正式规范起来了。”
自来水正常了,灌溉渠疏通了
张铎村之前用的自来水管道铺设多年,跑冒滴漏情况严重,为此村民不得不多掏钱弥补,意见很大,甚至产生矛盾。 “水是漏走的,谁也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费用。”张铎村村书记薛子喜说,不交钱水就不能正常供应,以至于水厂经常给村里停水,有时候连停一个月。今年7月份,“第一书记”筹集资金为村里换了新的管道,村民这才能正常使用自来水。“整个工程花费1万5千块钱,数额不大,却关乎着村民的切身利益。”
说起这事,58岁的村民杜惠滨不停地叫好。“可别说了,那时候夏天那么热,没有水哪里能行,但是人家就是不给送水,可把人急坏了,好在有‘第一书记’,给我们救济。”
水的问题是大问题,自来水关乎村民的日常生活,灌溉水则关系到庄稼收成。西肖营村南有条惠清渠,就直接关系到西肖营村和周边几个村共1000多亩西瓜地的收成问题。不过由于年久失修,河道淤死,以至于周边的庄稼地春天浇不上水,夏天汛期有水排不出,又逢近年雨水较大,西瓜减产减收严重。
“来到村里了解情况后,就与村两委班子开会商量对策。” 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监督一庭科员、西肖营村“第一书记”赵轶宁说,在今年11月初,这条惠清渠开始“接受”整修。13日,记者在现场看到,一辆挖掘机正在不远处作业,整条水渠宽10多米,里面积蓄了不少水,周边都是新挖出来的泥土。“11月份水量最小,正好是农闲时候,耽误不了地里的活。” 赵轶宁表示,这条水渠长度有2公里,将挖出来5万方土,花费10万左右。而半个月前这里还只是一条细小的水渠,雨季水漫上路面,旱季没有一点蓄水。如今这条水渠能保证全村的西瓜地春天至少灌溉一遍。下一步将继续做好渠底防渗工作,让村民长期受益。
村里建起棉花循环经济,年赚20万
“这边的棉花是鲁棉24号,质量好,产量高,纤维长,周边有4000多亩棉花地,这些棉花非常适合做被子。” “第一书记”吴之翔告诉记者,邢家村有一个合作社,是上一批“第一书记”建起来的,叫自产棉女工被合作社,注册了品牌。前期有了产品,现在的关键是找销路。今年夏天,他带着村书记到济南找宣传渠道和销路,“背着两床被子,站在济南日报的门口,就像是乞讨的人,好在最终签订了宣传协议。”说起当时的经历,吴之翔不禁笑起来。
在“第一书记”和村两委的努力下,目前合作社已经与济南国际会展中心做好对接,定期做展览,以吸引更多客商。“现在被子主要销往济南,一床360块钱。” 吴之翔说,就现在的状况来看,供不应求。“我们打算在这里建一个弓房,就近加工棉絮,每斤能多赚4毛钱。再增加一台木炭加工机器,利用棉花秸秆做木炭。”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做成循环经济,效益将被放大。
现在合作社有固定工人8名,每天每人70块钱,全部是村里的空闲劳动力。“这样的工作,不用太高的技术水平。”邢家村村书记曹会强介绍,到了农闲时候,员工能增至20人,每人一天能做1到2床被子。减去机械、人工等费用,每年村集体能增收至少20万元。“按照‘第一书记’的引导,我们现在主打质量牌,为员工配备了统一的工作服,进车间前要紫外线杀毒。”将质量打响之后,就可以做更大更强。
转换大棚种植模式,每棚年赚1万
辛店镇有着传统的蔬菜种植历史,虽然省高级人民法院帮扶的5个村子距离较远,却都有蔬菜种植传统,“第一书记”根据每个村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掘各自优势进行了相应的帮扶。
2010年,张铎村建了60个大棚种西瓜,去年雨季时候塌了6个,20个受损,加上效益不是很好,村民种植的积极性越来越低,有一些大棚逐渐荒废了。针对这种情况,省高级人民法院机关服务中心正科级干部、张铎村“第一书记”卢克树和村里的致富能手到济南的大棚种植基地进行了参观学习。“村里大棚的种植模式太单一是效益不好的主要原因。” 通过学习,今年在村里的两个棚种了韭菜。“5月低,收完西瓜开始种韭菜,到10月底能收两季。”韭菜用工用时少,春节前后能到4块钱一斤,一个棚能稳赚1万块。除此之外,村里还计划种芹菜、莴苣,并定期邀请技术人员来座谈,让村民掌握更多的种植技术,多元化种植。
蔬菜种出来,销售是关键。“第一书记”帮扶的一街村位于镇政府驻地,村子周边20几个村都种植蔬菜。而往往蔬菜上市时节,没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各自为营的现状既不安全也不规范。“第一书记”来之后,经过分析、考察,决定在村东建一个农产品交易市场。
13日,记者来到位于村东,现场正在垫土。“这里就是一片废弃的低洼地,垫土就花费4.5万块钱。” 省高级人民法院执行局执行二庭正处级干部、一街村“第一书记”曹淑高告诉记者,这里共10亩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在这里建一个地磅,边上盖两间房子作为办公室,专门请一个工作人员在这里收钱。”市场建成后,周边的菜农和商贩都会来这里交易,每成交一斤收取2到3毛钱的交易费。预计一年能有3万多块钱的收入。“场地再垫3天就可以打地基了,预计一个月内整体完工,到时候再配套上设备,预计明年5月份就可以投入使用了。”这样一个市场预计花费17万元,“第一书记”帮扶着建成后,村里可以“坐等”收钱,从此告别“空壳村”的历史。
责任编辑:李丽娟
新闻热线:0543—3077555 新闻邮箱:bzdzw@163.com 滨州大众网友qq群:194643818 拍客群:134474533
更多新闻:
- 市民新房未入住接通知被切管道 供暖需再交400元2013-11-21 08:54:00
- 大众网"爱心图书室"落户沾化 捐赠图书4千余册2013-11-20 19:38:00
- 惠民"富农记"2:文化宣传上墙 扭转农民保守思想2013-11-21 07:46:00
- 手牵手救助盖雨帆:68岁的奶奶是家里的"顶梁柱"2013-11-20 14:15:00
- 滨州市专家获齐鲁友谊奖 已有6位外国专家获奖2013-11-20 15:06:00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