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村庄变美宜居,“能人”们从城里搬回来住
2013-10-08 15:15:00 作者:刘明明 赵洪栋 陈宏发 纪学敏 来源:大众网 我要评论
[提要]丁立臣、刘庆明、王振江、李维田和迟建勇是省国资委选派到沾化县大高镇马家坊村、大楼村、穆家村、河东马家村和郭家庙村的第二批“第一书记”。东李村村民丁金荣坐在标准化健身路径上看孙子庞家村村支书王建军向记者展示村里的新办公室拓宽后的排涝沟渠有10米宽
丁立臣、刘庆明、王振江、李维田和迟建勇是省国资委选派到沾化县大高镇马家坊村、大楼村、穆家村、河东马家村和郭家庙村的第二批“第一书记”。在任期内,五位“第一书记”有劲一起使,有事一起扛。其间,解决了困扰马家坊村几十年的排涝难题。
编者按
9月24日至26日,大众网“走进‘第一书记’ 共建美丽乡村”特别报道组来到沾化县大楼镇、下河乡和利国乡的11个村子,走在宽敞的乡村公路上、坐在设施齐备的健身广场边、走进标准化幼儿园的教室里、站在十几米宽的排涝沟渠前,亲身感受到了来自省国资委、胜利油田、济南机场集团、省台湾事务办公室选派的11位“第一书记”为建设美丽乡村做出的努力和成效。在他们的努力下,柏油路修好了,电网增容了,村容整洁了,老人笑开了颜,孩子们快乐地歌唱,在城里有房子的“能人”们又搬回村里住了……
“第一书记”张玉华抱着村里的小孩,小孩好奇的看着镜头
“第一书记”张振国讲解村里路面硬化的流程
73岁的东李村村民李长兰说:“没想到我这把年纪还能用上这个东西”
东李村村民丁金荣坐在标准化健身路径上看孙子
庞家村村支书王建军向记者展示村里的新办公室
拓宽后的排涝沟渠有10米宽
修建排涝沟渠,6个村子500亩地受益
大众网济南10月7日讯(记者 刘明明 赵洪栋 陈宏发 纪学敏)丁立臣、刘庆明、王振江、李维田和迟建勇是省国资委选派到沾化县大高镇马家坊村、大楼村、穆家村、河东马家村和郭家庙村的第二批“第一书记”。在任期内,五位“第一书记”有劲一起使,有事一起扛。其间,解决了困扰马家坊村几十年的排涝难题。
大高镇马家坊村所处的位置地势较低,每年七八月份的雨季,村里的150多亩农田就要面临水涝。村里79岁的村民郭振南说,从他记事时起,村里的耕地就几乎年年涝,老人们都说“烽台里,马家坊,坐在屋檐洗脚丫”。 5位“第一书记”争取了50万元帮助村里修建的养鸭小区也在水涝区。时值七月初,雨季即将要到来,眼看着村民的耕地和辛辛苦苦建起来的养鸭小区将毁于水涝,丁立臣着急地睡不着觉。
结合市里的“旱涝保收田”政策,丁立臣和刘庆明、王振江、李维田和迟建勇一起,又向单位争取了14万资金,开始帮助村里拓宽水渠。为了赶在雨季之前完成拓渠工程,施工队整整干了三天两夜,将原来4米宽的水渠拓展到了10米宽,并延长到1000余米。整个施工过程,丁立臣一直盯在工地上,“丁书记嗓子都喊哑了,跟着着急上火,没白没黑的在那里盯着。”村里80岁的刘玉芝大娘说。
这条大沟渠的建成,彻底解决了困扰马家坊村几十年的排涝问题,仅马家坊村就有150多亩农田受益。由于附近村子的农田纵横交错,因此扩建后的沟渠还让附近的石家、刘俭第等六个村受益,总受益面积达500多亩。
9月24日下午,记者在沟渠旁的棉花地里遇到了正在干农活的范宝玉夫妇,范宝玉说:“水渠修好之前,地里年年涝,去年只收了100来斤棉花。修好水渠后,今年地里一点事没有,至少也能收个200多斤。”
沟渠的修建不仅能够解决雨季的排涝问题,还能在旱季承担蓄水功能,满足了周围农田的灌溉需求,“以前一百五六十亩地浇不了,现在都能浇上了。”老党员郭振南说,他每天都会去沟渠那里看看有没有放水,几乎每次都能遇到丁书记。
“其他村的都羡慕我们村,我们心里都觉得美美的。”说起丁书记帮忙修水渠的事,村里64岁的刘荣芝就非常激动,“别提了,丁书记给干的这些事儿太好了,村里人都欢喜的没法儿。我不是守着丁书记才这样说,村里人都是这样说的。”
相关新闻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农民固守着传统的耕种饲养模式,解决了温饱却难致富。“第一书记”到沾化农村,带来“变”的思想,以农民为主体,调整产业,打造特色明显的示范园区,农民集体双增收,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迸发出新动力。其间,作为沾化县的品牌产业,第一书记教会了枣农们用大棚种植冬枣,而这带来的直接变化就是——每亩地比原来多收入1万多元。
大众网记者在沾化县采访“第一书记”期间,发现了村子的很多“变”,其中村子的畜牧由散养变成了标准化的养殖小区,在产业规模扩大的同时,村集体的收入也大幅提高。养殖小区的建立,不仅为农村畜牧养殖提供了充足的空间,而且为村集体增收开源,发展养殖小区也已经成为沾化“第一书记”帮扶农村发展的一个共识。
在沾化县“第一书记”进行产业帮扶的村子里,农民们从“第一书记”那里学会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种植、养殖模式,而是学会了“把鸡蛋放进多个篮子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展起了多元农业,并形成了农民、村集体双增收的产业化效应。
地里不种粮食,也不种冬枣,而是“租赁”出去种龙柏、种草莓、种葡萄、种甜瓜,在“第一书记”的帮扶下,沾化县不少村子的土地由家庭单干变为流转集约耕种,农民既赚了徒弟的“租赁费”,又在家门口成为“园林工人”打工赚钱。
责任编辑:刘仕超
新闻热线:0543—3077555 新闻邮箱:bzdzw@163.com 滨州大众网友qq群:194643818
更多新闻:
- 老村庄变美宜居,“能人”们从城里搬回来住2013-10-08 15:15:00
- 滨州滨北南街发现"父子登科坊"匾额 长约1.2米2013-10-08 14:36:00
- 滨州市将在10月-12月上旬举办首届青年外语大赛2013-10-08 14:15:00
- 十一滨州汽车总站累计发送旅客超13万 秩序平稳2013-10-08 09:11:00
- 国庆游滨州人多选北京 来滨摘冬枣成外地游客热选2013-10-07 16:09:00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