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化淘金记(3)推多元农业 农民村集体双赢
2013-10-07 10:16:00 作者:陈宏发 赵洪栋 刘明明 纪学敏 来源:大众网 我要评论
[提要]西张村“第一书记”张勇(右)和村书记张青伟(中)向记者介绍芦笋的生长条件张勇(中)向记者介绍对多功能鱼塘的规划芦笋管理非常简单,一亩地能净赚三千块钱 养殖小区的建立,不仅为农村畜牧养殖提供了充足的空间,而且为村集体增收开源,发展养殖小区也已经成为沾化“第一书记”帮扶农村发展的一个共识。
在沾化县“第一书记”进行产业帮扶的村子里,农民们从“第一书记”那里学会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种植、养殖模式,而是学会了“把鸡蛋放进多个篮子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展起了多元农业,并形成了农民、村集体双增收的产业化效应。
编者按
日前,我省确定了产业特色明显、重点项目突出的8个县(市、区)作为首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其中包括滨州市沾化县。同时,沾化县也是我省“第一书记”的重点产业帮扶县。9月24日至9月26日,大众网“走近‘第一书记’,共建美丽乡村”报道组来到沾化县大高镇、下河乡、利国乡等3个乡镇的12个村子里,与一脸汗水、两脚泥土的11位“第一书记”促膝交谈,与受益于“第一书记”的村民们共同体味产业兴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即日起,大众网将推出“沾化‘淘金记’”系列报道,尽呈“第一书记”风采与他们带来的乡村产业“淘金”过程。
西张村“第一书记”张勇(右)和村书记张青伟(中)向记者介绍芦笋的生长条件
张勇(中)向记者介绍对多功能鱼塘的规划
芦笋管理非常简单,一亩地能净赚三千块钱
大众网记者 陈宏发 赵洪栋 刘明明 纪学敏
在沾化县“第一书记”进行产业帮扶的村子里,农民们从“第一书记”那里学会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种植、养殖模式,而是学会了“把鸡蛋放进多个篮子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展起了多元农业,并形成了农民、村集体双增收的产业化效应。
十几年前,沾化县下河乡西张村曾大面积种过芦笋,村民有一定的种植经验。后来收购芦笋的加工厂倒闭,村民被迫停止了大面积种植。今年4月份,“第一书记”——省台湾事务办公室新闻处副处长张勇来到村里后,就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种芦笋、养鱼、养獭兔,发展起了多元农业,“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第一书记”张勇来了,再次挖掘出当时的技术和经验作为致富门路。据西张村党委书记张青伟介绍:“张勇书记争取到了30万元的种子,无偿提供给村民。”不过,比起积极要求种植的村民,反倒是两位书记有点“瞻前顾后”,“没有十足的把握,不能一股脑儿地让大家种植。”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全村108户村民有35户种了芦笋,在村里形成了200亩芦笋种植基地。
9月25日下午,大众网记者跟随张青伟来到西张村西边的河滩地上,这就是芦笋种植基地,张青伟家的芦笋也种在这里。看似一片荒芜的蒿草下,一株株青笋正悄悄地生长。张青伟随手拨开,轻轻掰断一根20公分长有小手指粗细的青笋给记者看。他说,芦笋的寿命在12年左右,从第三年开始采摘,芦笋加工厂来收,3元/斤,零卖价格至少翻一番。
“一亩地丰产时期能产1000斤芦笋,一亩地一年至少能挣3000块钱。” 张青伟说,在当地一亩棉花刨去成本,一年才挣800元。最关键的是,芦笋不用管理,不用打药,采摘简单不费人工,每年采摘期只有两个月,从每年的4月中旬采到6月中旬,其余时间村民可以到别处打工赚钱,“这钱赚得省时省心。”
今年6月20日,张勇和张青伟带领村里党员和两委班子成员到东营参观,与东营利富得食品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等到明年正式签订了合同,芦笋有了销路,就可以再扩大种植面积了。”
为了给芦笋基地灌溉,在村北开挖出一个12亩的水库。“原先只考虑着灌溉、排涝用,张书记(张勇)来了之后,这里成了一个综合利用的鱼塘。”张勇与滨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协商了优质鱼苗养鱼,“一年光这个鱼塘就能增加7万多的集体收入。”等养殖成熟后,再扩大规模,承包给村民,让大家都受益。下一步,张勇还计划把鱼塘周边种上树,栽上花,形成村民文化广场。
张勇认为,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除去芦笋和鱼塘,他还打起了养兔子的主意。他计划明年开始养殖,建成獭兔养殖加工基地,由天津一家公司无偿提供第一批兔种。“兔子繁殖能力强,一只种兔一年繁殖的兔子能挣1000块钱,10只种兔就是1万块钱。“通过合作社卖到加工厂,粗略估计一年也能增加3、4万块钱的集体收入。”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农民固守着传统的耕种饲养模式,解决了温饱却难致富。“第一书记”到沾化农村,带来“变”的思想,以农民为主体,调整产业,打造特色明显的示范园区,农民集体双增收,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迸发出新动力。其间,作为沾化县的品牌产业,第一书记教会了枣农们用大棚种植冬枣,而这带来的直接变化就是——每亩地比原来多收入1万多元。
大众网记者在沾化县采访“第一书记”期间,发现了村子的很多“变”,其中村子的畜牧由散养变成了标准化的养殖小区,在产业规模扩大的同时,村集体的收入也大幅提高。养殖小区的建立,不仅为农村畜牧养殖提供了充足的空间,而且为村集体增收开源,发展养殖小区也已经成为沾化“第一书记”帮扶农村发展的一个共识。
责任编辑:刘仕超
新闻热线:0543—3077555 新闻邮箱:bzdzw@163.com 滨州大众网友qq群:194643818
更多新闻:
- 沾化“淘金记”(1)搭冬枣大棚 每亩地多挣1万2013-10-07 10:18:00
- 沾化淘金记(2)建养殖小区 带项目不带包袱2013-10-07 10:20:00
- 博兴曹王维修工受伤被困塔吊顶 消防成功营救2013-10-06 16:15:00
- 惠民石灰窑部分拆除窑体仍在 镇政府:将转产2013-10-02 09:21:00
- 市民新买长虹电视自动关机 换台新机又"重影"2013-09-30 09:24:00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