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郭峰
大众网记者 卢志强 郭峰 通讯员 孙悦丽 滨州报道
市东街道北海新城小区是辖区内较为典型的大型居民回迁安置小区。该小区于2021年3月正式投用,共建有楼房30栋、房屋2158套。现有居民1121户、3924人,其中回迁居民2557人、外来租户1021人、青年人才346人。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居住人员构成复杂等原因,该小区在回迁安置后面临着“三难两多”治理问题,即村居融合难、资源整合难、物业收费难、矛盾纠纷多、信访投诉多。
对此,街道坚持“平安是基、心安是魂”,围绕“安身、安业、安居、安康、安心”五大方面,不断落细落实“心安城市”建设要求。针对北海新城小区问题和特点,探索建立了“党建领航、平安筑基、居民自治、组织联建”的“嵌入式”治理机制,以精准服务换取群众认可,形成党群一心、多方联动的参与式治理格局,切实达到了“心安小区”的建设标准,将其建设成为小区居民口中名副其实的“北海港湾、新城之家”。
落实“安身”工程,筑平安港湾,建和谐之家。小区回迁安置后,由四个城改村居合并融合,且有约四分之一人员为外来租户,人员构成较为复杂、素质参差不齐,如何让小区更加安全、和谐成为小区治理最基本任务。强化技防设施。小区内合理设置217个监控摄像头,全方位、无死角实时监控,充分发挥技防作用,强化平安设施基础。开展宣传教育。常态化开展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防范养老诈骗和法治教育等宣传活动,去年至今已累计开展35次,促进反诈意识、法律意识深入人心。搭建议事平台。社区党总支建立“永连心”书记工作室,畅通各方诉求渠道。根据居民诉求,经常性组织物业、开发商、承建商、业委会、居民代表等召开联席会议,现已协商解决房屋质量、邻里纠纷等矛盾16件。深入走访居民。常态化入户走访联系住户,搜集群众所需、所求、所盼,汇总建立居民需求清单,尽最大努力推动落实、协调解决。近年来,已累计调解矛盾纠纷127起、处理为民服务热线548件,较大历史遗留信访问题由9件降至3件。
落实“安业”工程,筑活力港湾,建希望之家。牢固树立“服务员”精神,落实“滨周到”政务服务要求,结合第五次经济普查工作,到辖区企业、商户实地走访,发放助企服务卡50余张,了解企业经营情况、问题困难,建立助企联络员微信群,推动为企服务“一站式”办理。为整合小区闲散劳动力,为居民提供充分就业平台,社区联合滨州鑫希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29号楼建设小区“微工厂”,提供鱼钩制作等手工活就业渠道,实现居民家门口灵活就业。
落实“安居”工程,筑品质港湾,建便利之家。人才乐居。该小区内配套建有北海新城人才公寓,居住青年人才346人。为切实为人才做好居住服务,社区通过座谈会议、线上征集等方式了解人才需求,开放社区活动空间供青年人才使用,为人才居住提供实际便利,让青年人才为社区发展注入活力。物业提质。小区管理前期,居民对于物业收费高、服务不配套等问题反映强烈。为响应群众呼声,满足群众需求,社区党总支深入走访、多方调研,在充分研判的前提下,指导小区内部成立业主委员会。业委会严格按照流程,经过民主表决,引入滨州市鑫诚海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入驻,实现小区管理降费提质。服务嵌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在家门口享受普惠优质的服务成为了群众的“新刚需”。对此,社区始终坚持“‘我们’在社区,让生活更美好”的服务理念,整合各方资源力量,提供多种嵌入式服务。比如,调动党员干部、爱心人士,成立西王爱心公益帮扶队,并在民政部门登记在案。成立之初募捐3.25万元,用于养老助老、孤困儿童等志愿服务开展。为满足文化休闲需要,建设小区书吧,提供红色理论、教育科普、古代历史、健康养生等各类书目;开展电影播放、文艺演出、传统戏曲进小区等活动10余场。成立北海新城幸福食堂,引入三利快餐提供专业服务,提供闲置用房供其无偿使用,申请“民用电”降低运营成本,节约资金反哺于老年人用餐折扣优惠,确保资源聚合、让利于民。
落实“安康”工程,筑生命港湾,建健康之家。坚持“医保为民”理念,实施“贴心医保”,在小区内建设医保便民服务站,积极推广“互联网医院+复诊购药”新模式,为群众提供医保政策咨询指导、“两病证”帮办代办、医保电子凭证推广等服务。联合辖区医疗卫生资源,在小区内累计开展便民义诊活动20余次,受到居民群众广泛欢迎。发挥小区“家门口”北海体育公园资源优势,组织小区各类群体开展亲子运动会等体育健身活动5次。
落实“安心”工程,筑心灵港湾,建温馨之家。依托区委政法委、区委组织部设立的滨城区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和滨城干部加油站市东站两处阵地,在小区活动室内配套设置咨询室、辅导室、宣泄室、团建小屋、健身房等功能室,配备心理测评、心理沙盘、心理放松等实用科学的专业器材、软件产品。目前,我们联合工会、心理工作机构等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心理关爱服务10余次。特别是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留守儿童、残疾人、流浪乞讨人员等特困群体以及老年人、青少年、孕产妇、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加大保障力度。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郭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