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台乡“51414”议事协商: “旁观者”变“参与者”,村庄治理让群众站C位

2023-10-12 13:12:00 来源:  作者: 王卫

  大众网记者 卢志强 张鹏 通讯员 张志刚 滨州报道

  “今天的会议,首先是按照惯例公布一下上个月村里的开支情况,再就是关于村民反应的在房前屋后种菜的问题,大家一起商量一下。”10月5日,在秦皇台乡朝阳新村段李家主题党日上,村党支部书记李明说。

  “房前屋后可以种点菜,这样不会有杂草,村民还方便。”

  “种菜倒是可以,如果管理不好,村容村貌会受影响。”

  “还是村里统一绿化比较好。”

  ……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发表着各自的意见。

  “这个事,咱还是按照‘老规矩’办吧。”李明最后说。

  会后,村党支部列出议事清单并公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李明所说的“老规矩”是秦皇台乡推行的“51414”村级议事协商机制。

  “51414”机制是秦皇台乡结合基层社会治理实际,突出过程党建,深化“党建+自治”模式,实现基层党建与基层自治的有机融合,逐步探索出的一套以村民为主体的乡村善治治理新体系。

  “51414”的“5”在指引导干部群众对村级事务“常提、常议、常办、常评、常督”;“1”是指制定“一张”议事协商清单目录;“4”指统筹村“两委”、村务监督委员会、党员及村民代表、农村合作社四类组织作为议事协商主体;第二个“1”指创新议事形式,把协商地点由办公室搬到“街头巷尾”,畅通民意表达渠道;第二个“4”指规范“提出议题、征求意见、组织实施、接受监督”四步议事决议程序。

  “这种治理体系的最大特点是充分体现村民的意愿,议事形式不受限制,体现了群众当家作主的乡村治理本质,实现了村里的事村民自己说了算。”秦皇台乡副乡长石东祥说。

  文化广场、休闲长廊、乘凉亭、田间地头等都成了群众议事场所,记录本、公开栏、手机微信群,这些都是“村民议事协商”的标配。

  在协商议事中,秦皇台乡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把“村民想要的”和“村里想干的”有机结合,提升了村民对村庄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转变了村民的思想观念,走出了一条自我参与、自我管理、自我受益的基层治理良性循环之路。

  “以前是为民做主,现在是以民为主。”利民新村北贾党支部书记张秀萍笑着说,“村里的大小事情商量着办,已经成了大家的习惯。”

  为确保“民意”真正落实,秦皇台乡成立了由乡党委和各村务监督委员会组成的监督小组,以明察暗访的形式对“清单”办理情况进行督查,阶段性反馈给群众;办理完成后,村“两委”征求群众满意度,把相关事项的办理措施、办理结果进行公示。

  据了解,自推行“51414”村级议事协商机制以来,全乡通过“议事协商”解决矛盾纠纷累计137件,吸纳群众意见建议办理实事83件。

  如今,在秦皇台乡各村,村民们自觉遵守村规民约,积极倡树移风易俗、勤劳节俭新风尚,爱护环境、讲究卫生的意识得到显著增强,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逐渐形成,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小机制”凝聚发展“大合力”。“乡村治理,关键是在依靠群众中造福群众,干部要‘领唱’而不能‘独唱’,要让群众唱主角、站C位,结合实际情况、紧扣百姓群众期盼,激发村民参与治村的内生动力,真正将群众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走出了党群共建、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乡村治理之路。”秦皇台乡党委书记张硕表示。

初审编辑:张爽

责任编辑:李丽娟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