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潮评 | 文明祭扫 让清明节更“清明”

2025-04-03 16:58:44 来源:  作者:

  特约评论员 赵堃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人们往往通过在清明祭祀的方式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礼记》有云:“春秋祭祀,以时思之”,这种对逝者的哀思,既是对先人的怀念和敬意,又是联系中华民族家族传承的重要纽带。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祭扫方式,不仅污染环境,也存在火灾隐患。时代在发展,文明在进步,清明祭扫也需要与时俱进。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发扬现代绿色生态理念。

  传统仪式创新传承文化,在古今结合中延续对崇敬祖先的缅怀追思。清明节祭祀文化的核心是现代人表达对逝去人的思念之情,早已传承千年,但在现代社会,人们有着更高的生态认知,因此传统节日形式也需要迭代升级。只要心存敬意,祭扫形式不必拘泥,可以是在墓前种一棵树、放一捧花,甚至只是为先人打扫一下墓碑。这种改变不是否定传统,而是用现代人更易接受、更具环保的方式延续传统记忆,既保留了慎终追远的仪式感,又切实减轻了生态负担,可谓一举两得。

  绿色祭扫守护生态环境,在文明进步中实现传统习俗与自然共生。焚烧纸钱、燃放鞭炮可能带来的空气污染与火灾隐患是不可忽视的,推动文明祭扫,不仅是生态需求也是安全需要,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推动祭扫方式向绿色、生态、文明、进步的方向转变,用燃放电子鞭炮,使用鲜花水果祭品等方式进行祭扫,既能保留清明祭祖的氛围,又能确保生态与人身安全。在尊重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履行生态责任,让文明价值得以彰显,实现传统习俗与自然共生发展。

  科技手段创造纪念方式,在数字浪潮中激活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年轻人是移风易俗的主力,也是更支持生态文明的群体。运用科技手段,即通过线上纪念、虚拟祭祀等方式寄托哀思、缅怀先人,不只践行生态理念,还有种科技潮流感。网络祭祀可以打破时间、空间限制,让祭祀变得更加便捷也更加健康,甚至可以通过AI技术还原传统仪式场景,与先人进行“互动”,留存亲人记忆,不仅更有利于联结情感,也有助于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清明节的“清明”,不仅是自然气候的清爽,更是传统与文明的澄澈。以文明祭扫告慰先人,用生态之责守护青山,借科技之力联结思念,才能更好的让清明节回归“风清景明”的本质,让清明节真正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初审编辑:吕芳缘

责任编辑:张爽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