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潮评 | 清明祭先烈:一场文化传承的双向奔赴

2025-04-03 16:56:01 来源:  作者:

  特约评论员 孙洪师

  清明节,唯一一个既是二十四节气,又是传统节日的特殊节日。千百年来,人们赋予其丰富的意蕴,令其既有传统的文化寓意,又具有了与时俱进的特殊意义。

  根据史书记载,清明节最早始于周朝,缘于人们对祖先的崇拜,在这一段时间里,随着气温的回暖,人们外出祭拜祖先,踏青赏花,举办各种形式的户外游戏,让“猫”了一冬天的身体充分沐浴春天的阳光,激活身体的各项机能,从而为新的一年提供充足的“精气神”和身体储备。

  清明节前后,还有着传统的寒食节、上巳节,这三个节自古以来就是国人“祭祖”“踏青”的节日,随着时代的发展,后两节逐渐与清明节融合在了一起,但清明节却一度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盛大节日,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养生观、慎终追远的忠孝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然观。直到今天,清明节依然是国人的重要节日之一,并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与时代价值,丰富了中华传统节日的独特意蕴。

  缅怀先人不单单是传统孝道文化的一种展现,更是被转化为了注重精神传承的家风建设,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对家国情怀的形成具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文化传统的国度,在中国人的血肉骨脉中,“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理念深入骨髓,在国人看来,家国情怀的具象化就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

  就拿滨州历史来说,伏生挺身而出守护文脉,范仲淹被贬忧乐天下,杜受田赈灾心怀苍生,游百川用智治理黄河,他们都用实际行动体现了家国情怀,以天下兴亡为己任。

  正是责任和担当组成了家国情怀的精髓,构成了每个中华儿女内心深处对祖国的热爱和付出,熔铸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了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了国人的血脉中。

  面对着积弱积贫的旧中国,万千中华儿女挺身而出,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一个挺身于世界东方的红色新中国。

  在清明节这个祭拜祖先、慎终追远的传统文化节日里缅怀先烈,是新时代价值追求的创新表达,是对伟大革命精神的弘扬和传承,正是由于先烈的付出,才使得饱受耻辱的旧中国成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红色中国就是先烈们的鲜血铸造而成,红色中国今日的发展就是对革命先烈最大的告慰。

  就拿渤海区来说,革命战争年代里,渤海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166200余名青壮年参军,组建了28个新兵团,支前民工达82万人次,出担架25600余副,运粮1.5亿斤,组成担架团、轮战营、运输队,参加了德州、周张、潍县、济南及淮海等战役,并随军过江参加了解放全中国的战斗。

  还记得网上流传的一个视频吗?一群烈士纪念园祭扫的孩子们在活动结束之后的休息间隙里,就着纪念碑前的台阶水泥扶手玩起了“溜滑梯”,网友们纷纷表示,这是一幕多么和谐的画面,先烈们的流血牺牲不就是为了后代们的幸福安宁吗?孩子们的嬉戏笑声不就是对先烈们最大的安慰吗?假如先烈们在天有灵,看到这一幕,一定会感到非常的欣慰,是他们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呵护了后人们的幸福安宁。

  我们说,清明节缅怀先人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守护了文化的根脉。清明节缅怀先烈是新时代价值追求的创新表达,赓续了红色文化。正是这种文化传统与红色文化的交叉构建,使得清明节这个传承千年的传统节日正在以其传统与现代的深度交融,表达着立体化的文化传承与发扬,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自觉。


初审编辑:吕芳缘

责任编辑:纪学敏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