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吕芳缘
责任编辑:张爽
特约评论员 苏振华
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滨州以2025年为支点,用精心策划的文化活动撬动的不只是文旅产业的齿轮,更是一场关于传统与现代如何共舞、城市与乡村如何共振的深刻实践。
从“文化展陈”到“生活在场”。滨州的实践,首先是对“文化标本化”的突围。当不少地区仍将非遗锁进玻璃展柜、将民俗编排成程式化表演时,滨州“黄河大集”却选择让文化回归市井烟火——热气腾腾的滨州扒鸡与菏泽花鼓戏同台,手艺人现场演示芦苇画编织,孩童举着糖画在“黄河故事”光影互动区穿梭。这不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文化汇演,而是一个自发涌动的文化生态系统。正如民俗学者所言:“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将过去制成标本,而是让传统基因在当代生活的血管中继续奔流。”
让体育流量重构城乡价值坐标。滨州对“九九黄河”马拉松的定位,远不止于体育赛事。当跑者穿越百里淤背林,脚步掠过明清古堤的夯土层,GPS定位系统实时推送治黄历史片段,完赛奖牌镶嵌着黄河泥沙烧制的陶瓷芯片——这俨然成为一场移动的黄河文明沉浸式课堂。更值得玩味的是赛事衍生的“长尾效应”:刘古良村的老石匠在赛后开起“治黄工具微展览”,农家乐推出“马拉松养生餐”,原本沉寂的村落突然发现,自己守着的不只是土地,更是未被开采的文化矿藏。这种“体旅融合”的创新,本质上是在重构城乡关系的价值链。当城市流量通过赛事管道导入乡村,带来的不是掠夺式开发,而是基于文化认同的价值再生。正如参赛者在社交平台的留言:“我从未想过,跑步可以成为读懂黄河的方式。”
时空折叠下的文化生态。滨州的尝试,在于构建一个“会呼吸的文化肌体”。蒲湖水面上的全息投影再现黄河改道史诗,孙子兵法沉浸馆用AI推演古代战局,62个文化体验节点通过AR地图串联成“黄河密码破解游戏”——这些看似炫酷的科技应用,实则是为传统文化安装“当代接口”。而四季主题活动的设计,更像是对农耕文明“应时而作”智慧的现代化转译:春日定向赛激活沉睡的村落,夏夜艺术季让古渡口变身露天美术馆,秋收剧场在玉米地里上演黄河民谣,冬季黄河大集用热气腾腾的市集对抗严寒。这种时空维度的精心排布,暗合了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滨州不是在简单利用既有空间,而是通过文化活动生产新的社会关系与文化意义。当游客在古村落民宿露台观星时,手机扫描瓦当图案即可跳转至黄河天文历法小程序——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嵌套,正悄然重塑人们对“文化场所”的认知。
当夜幕降临,黄河大集的灯笼次第亮起,游客举着数字令牌在虚实交织的市集中穿行,老艺人用抖音直播芦苇画创作——这魔幻现实主义的场景,恰是中华文明在数字时代的生动展现:古老如黄河者,亦能在时代的河床上奔涌出新航道。滨州的故事提醒我们:文化传承的本质,从来不是对过去的重复,而是以当代为纸,以创新为墨,续写永恒的文明长卷。
初审编辑:吕芳缘
责任编辑:张爽
黄河二路“创新桥”呈南北走向,桥梁全长30米,桥面宽度为4米;桥梁两端设置垂直升降电梯,人行梯道宽2.5米。市城管局将督促施工单位科学组织施工,合理衔接工序,高标准、高质量、按进度推进,于4月底前完成三处工程建设。[详细]
2月27日,中铁大桥局二公司滨州黄河大桥项目部对所有人员进行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为项目安全复工复产保驾护航。同日,滨州黄河大桥项目部定制“点对点”包车服务,派出两辆大巴车专门前往梁山县接22名劳务人员返滨复工。 [详细]
2月27日,全省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在济南召开,会议提出了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滨州市委书记佘春明表示:“疫情当前,帮扶就是最好的监管,就是最好的服务。[详细]
2月27日,滨州市教育局寄语全市广大家长:让我们家校共育,携手并肩,继续坚守这个特殊的假期,继续关心关注孩子的健康、学习和成长,安心等待我们的开学通知!相信,即将到来的开学季,定是“桃李芬芳”时! [详细]
目前按病例确诊医院所在县市区分布:滨城区1例(已治愈出院)、邹平市7例(含治愈出院6例)、惠民县3例(已全部治愈出院)、阳信县1例(已治愈出院)、无棣县3例(含治愈出院1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