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工引雷20年暨黄河三角洲人工影响天气学术研讨会在滨州召开

2024-11-27 11:05:14 来源: 北海经济开发区 作者:

  11月25日,山东人工引雷20年暨黄河三角洲人工影响天气学术研讨会在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召开。150多位气象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人工引雷、人工影响天气等话题展开讨论,旨在提升黄河三角洲地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和监测预警能力,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王会军;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黄建平;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主任李集明;山东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庞鸿魁;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姜大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副处长李薇;滨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春田;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郄秀书;滨州市副市长杜玉杰;滨州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北海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王道臣出席活动。

  李春田在致辞中简要介绍了滨州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情况并表示:近年来,滨州大力提升气象观测与预警能力,构建起先进的“地、空、天”气象监测系统,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也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共赢,相关经验获国家级认可。下一步,滨州将在专家们的智慧引领下,锚定试验基地建设的目标任务,认真落实四方联动合作机制,深入开展强对流天气监测和探测设备的应用研究,加快无人机实验室建设,强化多领域互动联动,不断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努力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滨州力量。

  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气象专家、学者围绕引雷效率的提升、作业效果的精准评估等人工引雷与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展开讨论,并对未来技术发展方向进行了研讨交流。据悉,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山东滨州的人工引雷实验自2005年开始,走过了20年的风雨历程。2022年8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山东省气象局、滨州市人民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四方共建黄河三角洲人工影响天气试验基地。2026年基地建成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作业、精准作业、安全作业水平居全国前列,将显著提升黄河三角洲地区人工影响天气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强对流综合监测和预警预报能力、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和催化评估能力以及雷电灾害防护能力,对于全省产业发展、安全生产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会上,北海经济开发区构建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张立波作构建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试点报告,以雷电防灾减灾为主要业务方向的滨州国科气象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揭牌。

  山东省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孟祥杰;滨州市政府党组成员、办公室党组书记张博;区领导袁昊、苏晓军参加活动。

初审编辑:郭九涛

责任编辑:张爽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