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徐明月
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断丰富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提升群众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全面推动乡村文明建设,日前,邹平县黄山街道下发了《关于开展乡村文化振兴“十个一”工程实施方案》,全面振兴乡村文化。
一村一文化广场。街道要求每村建设至少一处文化广场,文化广场面积不低于500平方米,并建有阅报栏、健身路径、灯光、有源音箱、善行义举四德榜等必要配套设施设备。鼓励各村利用“一村一品”打造文化主题广场,利用文化广场举办各类特色活动,让其成为居民休闲娱乐的中心。
一村一中心(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要求各村建立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户籍人口300人以下的村建设综合文化活动室,面积不低于80平方米,其它村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要实现“六个有”:有场所、有牌子、有制度、有活动设施、有活动、有管理人员。要求把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文明法治创建紧密结合,充分整合党建、体育、科技等相关场地,使其不仅是群众娱乐中心、先进文化传播中心,也是村民服务中心、党员教育中心、农民培训中心,成为提高基层组织服务水平,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
一村一文化队伍。对村内文艺骨干进行统计、管理和培训,积极发掘村内文艺爱好者,成立合唱、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棋类、球类、读书等文艺团队。各村成立至少一支文艺队伍,坚持常年开展活动,年活动12次以上。坚持利用“舞前十分钟”积极宣传政策法规、家庭美德、科学教子、健康知识、《滨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进一步带动整个农村文明程度的提升。
一村一文艺骨干。各村确定一名文艺骨干,街道将对其进行集中培训,由文艺骨干将最新的文化信息传递给村民,使各村的文体活动开展更有方向,更好地丰富农村文化活动,让村民真正成为乡村文化的主角。同时文艺骨干也要担负起“文明劝导员”的责任,发现群众不文明行为要坚决及时劝导,树立带头示范、乐于奉献的良好形象,以实际行动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出力量、添光彩。?
一村一特色文化品牌。根据各村主导产业、乡风民俗等特点着力打造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乡村文化品牌。开展邻里文化、新乡贤文明行动,结合街道开展的“文明基因”评选活动,寻找根植于群众之中的“文明基因”,广泛动员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道德建设,评选表彰街道范围内的文明个人、文明家庭、文明村庄。同时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征集活动,让好的家风家训继续传承,通过各种榜样的带动,集聚起更多文明的力量。鼓励村、企业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成功申报上的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给予奖励,用于项目保护工作。
一村一大喇叭(应急广播)。应急广播暨“村村响”工程是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党和政府“三农”宣传的重要渠道,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丰富农民生产生活中发挥巨大作用。
一村一村规民约。通过引导村民重新修订村规民约,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修改过程中,要从司法工作者及律师队伍中选拔对民商事法律较为精通的人员进驻各村,针对每村的具体情况结合国家及地方的有关规定,帮助各村起草、制订村规民约。在“村规民约”中杜绝农村等、靠、要的懒惰行为,反对不劳而获、奢侈浪费、敲诈勒索、虚报浮夸、不义敛财等不良行为;倡导勤劳节俭、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孝敬父母、尊重他人等良好社会风尚,每部村规民约均由村“两委”成员及村民代表参与制定,经村民表决通过后实施。
一村一红白理事会。“红白理事会”负责向群众宣传有关移风易俗的方针政策,大力推进婚丧习俗改革,树立孝亲敬老、厚养薄葬的道德风尚,引导群众新事新办,弘扬文明节俭新风,协助、指导办理全体村民的婚丧嫁娶等事宜,引导、监督当事人遵守有关规定。
一村一套移风易俗制度。要求每村建立一套移风易俗制度,旨在摒弃陋习,积极引导群众建立文明、节俭、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形成崇尚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的良好社会风尚,整体提升群众文明程度。结合“民主议政日”活动,组织党员开展志愿服务,通过分发移风易俗宣传材料,倡导辖区群众丧事简办、婚事新办等一系列文明创建行为,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助力全国文明城市建设。
一村一“五新讲习所”。坚持用个性化、本土化、通俗化的语言将农民教育与寓教于乐相结合,主要内容针对新时代、新农村、新农民、新农业、新生活,坚持每课一主题,用贴近群众的讲课方式和活动载体,达到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增进感情的效果。组织街道志愿者成立宣讲团,把党的十九大精神送到基层。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徐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