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仕超
作者:马振凯
素有“九朝齐鲁重镇、千年文化古城”美誉的滨州,地处“渤海之滨、黄河之洲”,由大河大海激荡交汇而成,因秀山碧水点缀其间而美。行古志今,当下的滨州正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孙子智慧和“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黄河力量,全力打造独具文化特色和精神价值的“智者智城”,唱响了新时代滨州创富图强的主旋律和最强音。
“智”的基因——源远流长的千年文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黄河之水的浸润、黄河文化的滋养下,滨州人杰地灵、圣贤辈出、俊采星驰,“兵学鼻祖”孙武、“尚书再造”伏生、“滑稽之雄”东方朔、“先忧后乐”范仲淹、“一代帝师”杜受田等往哲先贤,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刻下了鲜明的“渤海印记”。横跨黄河、北观沧海、南揽群岳的这片沃土,孕育了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文化,吕剧、剪纸、泥塑、胡集书会、木版年画等带有浓郁的“黄河烙印”,彰显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历史价值。厚植于革命热土的“老渤海精神”是激励滨州人民不懈奋斗的“精神之魂”,构建起了老渤海共产党人璀璨的精神谱系。品读传承千百年的精粹,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滨州人民以“智”的基因探秘“智”的精髓,赋予传统文化“自信、创新、变革”的新时代精神,不断增强文化根脉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持续激发文化自信的坚实底气和改革创新的磅礴伟力。
“智”的标识——创新创业的科创高地。科技创新是新时代“最强大脑”,赋予了滨州澎湃无限的变革动能,已成为创富图强的活力源泉。几年前的滨州人何曾想过,在黄河碱滩上,“渤海之望”极目远眺,搭载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研究院“双核引擎”的科创巨轮在逆境中拔锚起航;何曾想过,实业家、教育家、金融家“握指成拳”共建的渤海科技大学拔地而起,“高教洼地”蝶变为“科教高地”;何曾想过,储量过千亿方的渤海油气田登陆滨州,“向海向洋向未来”经略海洋宏图伟业就此开启;何曾想过,“有路不畅、有铁不快、有港不大、有场难飞”已成为历史,“出门即出发”将成为现实……这充分彰显了“智者智城”的活力,力证了滨州“能、行、成”的自信。当下的滨州,全面建设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踏进科创新时代、重塑科创新格局,成为山东乃至环渤海区域科创版图中的重要一极。未来的滨州,必将因科创而富、靠科创而强,成为“产教融合”的新高地、“实业创新”的新标杆、“成就梦想”的新智城。
“智”的支撑——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孙子兵法·势篇》有云,“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赢得人才就是赢得未来。滨州是一方创新创业、敬才爱才的热土,连续两年实施百名高端专家、千名硕博士、万名大学生“三进”工程和“青鸟计划”等聚才之举,人才“净流入”实现结构性突破;在全省首创“滨州人才节”“渤海科创汇”等敬才之措,以最高礼遇和最大诚意向人才致敬;探索“硕博优选”“城市实习生”计划等兴才之路,搭建“专业—就业—事业”最短阶梯,保障人才“即来即安”;优化24项优惠政策、建设万套人才公寓、拓展国际社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等国际化、智能化服务功能等系列留才之策,打造涵养四海智者的温馨港湾……目前已有高端专家220余人、本科以上大学生2.2万余人、硕博士2800余人相约滨州,激活了人才创新“一池春水”。“以智兴城”的文化基因已融入血脉、浸入骨髓,“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正加速构建,这方“智者智城”必将成为天下英才的追梦之地、圆梦之城。
“智”的底色——共建共享的品质生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滨州始终坚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融入“智者智城”的方方面面。大美滨州以路为骨、水为魂、林为韵勾勒的城市绿道,就像是穿梭在钢筋森林里的绿色精灵,变幻着春的生机、夏的繁茂、秋的韵味、冬的斑驳,让人们在绿树花海中体验最近的“诗和远方”。滨州美食承载着浓浓的“智城滋味”,魏集驴肉、台子火烧、青阳炒鸡、流钟锅子饼……舌尖上的美味浸润到智城的犄角旮旯,让人们在市井街巷中感受人间“烟火气”。十年林水会战,“荒沟碱滩”变身“北国江南”,“黄河元素”融入“智城品质”,“蒲城水乡、秀林虾塘、九曲玉带、千里画卷”的沿黄盛景擘画了“黄河时代”的美好愿景。紧扣“富强滨州建设,百姓得到什么”,智慧医疗、智慧安防、智慧交通等156项民生实事让每一个老百姓都能享受到发展的红利、生活的便利,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充分彰显了“智者智城”的为民本色。
智取未来,未来已来!“智城时代”已经开启,“以智兴城”的滨州必定成为森林与花海同生共荣、智者与智城同频共振、民富与市强同向共创的“未来之城”!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仕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