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古村镇:乡村记忆里的自爱·自觉·自信

2016-09-14 22:15: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朱德泉

  大众网记者朱德泉

  9月26日,第二届中国古村镇大会,从一年前的江南水乡乌镇走来,走向黄河之滨,即将开始它的起承之旅。

  如果说第一届的乌镇大会更多体现的是江南水乡婉约毓秀的大合,那么第二届滨州大会,则会带给人们黄河之滨、鲁北平原古村落浑朴豪放的大开。

  于大合大开交错间,中国古村镇的文化多样性得以更丰富的阐释。

  滨州,位于黄河之滨、渤海之畔,九曲黄河在这里拐弯,然后浩荡奔流,从东营入海。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渤海盐碱地侵蚀,造成了鲁北民居院落开阔、建筑俭朴内敛的独特风格,更体现了鲁北群众与河水奋斗、与滩涂奋斗,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传承。

  如何看待“古村镇热”?如何对传统民间建筑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何才能让古村镇既继往历史、又活在当下?既帮助现代人找回乡愁,又让新农民收获精神和物质的充盈和富庶?

  滨州古村镇的保修、修缮与提升,带给我们更大广度和深度的思辨。

博兴县打渔张森林公园的引黄大坝印证滨州人民与河水奋斗的那段历史。

  感受乡村记忆里的文化自爱

  文化,是一群人过日子的方法。

引黄闸印证滨州人民与河水奋斗的艰苦历史,也体现了滨州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博兴县打渔张森林公园的引黄大坝畔,并立着六棵树。1956年,附近三个村落因建设引黄灌溉工程含泪搬迁,每个村留下两棵树,留下延绵60年的乡愁。

  如今,站在渠首,置身“天然氧吧”、百鸟乐园,赏黄河落日之静美,观闸群水工之雄壮,您可曾体会到有一种淳朴的精神叫舍家为国?

博兴县乔庄镇打渔张水库北侧黄家村,农民依托打造黄河民宿为主题的生态旅游脱贫致富。

  离乔庄镇政府政府西侧3公里的打渔张水库北侧的黄家村,就是当年从灌区搬迁而来的。

  如今,这里的农民靠挖掘黄河文化、依托打造黄河民宿为主题的生态旅游脱贫致富。

  60年的沧桑巨变,因河而迁又因河而兴、而美、而富,很好地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道理。

滨州经济开发区,15公里郁郁葱葱的秦皇河畔,绿树掩映着一排排红色小楼。1万多村民已经悉数回迁到这“小洋房”里。

  在15公里郁郁葱葱的秦皇河畔,绿树掩映着一排排红色小楼。昔日垃圾遍地、杂草丛生的河道旁的1万多村民已经悉数回迁到这“小洋房”里。

  这是“四环五海、生态滨州”的一个生动缩影。这缩影,蕴含着更多普通人的获得感,也折射出“发展为了谁”的庄重命题。

  文化是软实力,可以造福自然,但终归造福平民百姓。

  走进滨州村镇,置身于砖雕、木雕、门联、窗花中,处处都体现出一种中国传统的吉祥文化。

  这文化,是一种自爱,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村一镇的“老村梦”、“古镇梦”,连接着的不正是对“中国梦”的孜孜以求吗?

魏氏庄园坐落在惠民县魏集镇,百年前的魏家兴衰及家族故事都印记在这城堡里。

  感动乡村记忆里的文化自觉

  不能不说一说“两根梁”的故事。

  惠民县魏集镇,坐落着与烟台牟氏庄园、四川刘文彩庄园并称为中国三大庄园的魏氏庄园,这一兼具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功能与北方民居融为一体的城堡式建筑群,令人惊艳。

魏氏庄园门庭上方梁帖与狮子刘村民间房梁帖产生历史交错。

  走进魏氏庄园,抬头就能看到门庭上方的大梁上,有一副耐人寻味的上梁贴:“大清光绪十八年壬辰闰六月二十一日巳时福星高照上梁大吉”。

  魏家把家族的兴旺寄托在黄道吉日、福星高照上,然后确是富不过三代,最终落得家道衰败,子嗣皆无的境地。

梁帖如今成为村委大院的对联,与门内“为人民服务”交相呼应。

  在开发区的狮子刘村,刘氏的先祖自洪武三年由河北枣强迁徙而来,因有刘姓的第三代当上武官在门前修了数对石狮子而得名,至今已有640年的历史。

  这次,于古村落间吸引我的,却是一户农民翻盖房子时留下的一根上梁。在那根上梁上,意外发现了这户农民也虔诚地写下了一行上梁贴:“毛泽东思想安天下,共产党政策定太平”。

  如今,这幅上梁贴变成了狮子刘村委大院门前的对联,与门内影壁墙上的“为人民服务”交相呼应。

  这根上梁帖,如同18个红手印之于小岗村一样,也成为狮子刘村乡村记忆的新文物!

  这两根房梁带来的历史交错感,让人感悟、感动。

惠民县魏集镇的古村旅游红火起来,也催生魏集的美食行业蓬勃发展,魏集驴肉成了当地知名美食品牌。

滨州经济开发区杜店街道办狮子刘村与香坊王村,拱桥相连,一水相隔,尽显生态优美。

  既注意挖掘我们乡村的古老传统记忆,又要注意历史发展带来民间文化的接续,只有这样,我们的乡村记忆才是流动的、发展的、向前的,才会活起来,有张力。这,何尝不是一种文化的自觉。

沾化民俗馆,斑驳离落的灰砖墙向今人诉说曾经的经历。

沾化古城镇沾化民俗馆内,一副场景画,充满了儿时的记忆。

  在沾化古城,有一座依托于老中学建成的民俗馆:这里有沾化第一座理发馆的记忆,有沾化第一个照相馆的留存……

  令人意外的是,这座被同行的民俗专家称为“见到的最好的乡村记忆馆”,竟然是镇上自发建成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渤海大鼓原创人兰尊侠老人坐镇民众鼓书院为百姓即兴表演。

滨州古村保护、修缮与生态、旅游的结合,让全国知名博主感到惊奇,快门抓拍滨州最美景象。

  古街对面,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渤海大鼓原创人兰尊侠老人坐镇的民众鼓书院。

沾化古城文庙戏台上,老戏骨表演,新戏手传承。

  而在昔日的夫子庙戏台上,沾化渔鼓戏剧团就在这里驻场演出。就是这样一个县级剧团,连续摘得中国小戏节五连冠桂冠!

举手投足,眉眼之间,神形兼备,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

  文化是需要推动力的。

  而这种文化推动,就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当仁不让,是各级文化工作者的当然不让。

  这,何尝不是一种文化自觉、一种文化担当。

  感佩乡村记忆里的文化自信

  古村镇来源于民间,同时不断发展。

  中国古村镇大会对后续的承办者来说都是一个历史机遇。

  滨州古村镇,它会让我们思考 “古村镇”至于当代的意义,留下诸多启示:

乡村,草屋,滨城区三河湖风景区给人宁静、恬淡的舒适感。

  “古”不仅体现在年代上,更体现在基于独特地理地貌连绵接续的风土人情上。村镇是空间、是载体,是当下对既往的回望,是对乡愁的回味,是对栖息大地的回归。走进古村镇就是对生生不息平凡生活、默默无闻的普通生命的共鸣、体验、致敬。在这里我们能够感怀过去,我们能够感染内心,能给我们带来新的慰藉,给人更多的感动和前行的力量。

  这才是古村镇的一种生命力,它不仅仅是服务于在村镇里的这些人,同时也要给游客们,来参观的人们共同的体验。

  古村镇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而不能把古村镇和古建筑、古文物、古名胜混为一谈,不能以寻古、泥古、仿古,比谁更古、甚至选入“考古”的怪圈。

当机械化取代了手工,这种场景只存在于记忆中。滨城区三河湖小王村把过往重现。

  滨州古村镇的旱厕改造、天然气进家,这是改变中国千百年来农民生活的一种革命,也给休闲旅居者带来更舒适的体验。

  我们要寻古不迷古,回望不停滞。

  任何中华传统文化要保持其强大生命力,感染力,都需要进行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滨州古村镇的推动发展,体现着这种创造性的转换和发展。这,同样是一种可敬的文化自信。

滨州经济开发区狮子刘村张家炒鸡店内,一间民房以花布围墙绕一圈,周总理的图像挂墙上。典型的上世纪六七十年的农家屋子配置。

  既兼顾老年人对历史的回味,又给现代的年轻人一种承接、给处于文化断代的孩子们以一种亲近古村镇的兴趣和理由。

  滨州古村镇这篇大文章,注定会有很长的路,还要在接受游客和村民的双重检验中再认识、再挖掘、再提升、再续航。

滨城区三河湖风景区兼具观赏与居住功能。

  而无论如何提升,所有的这一切,都会更好地落在“以人为本”上:既要以观赏者为本,更要以居住者为本。体现民居里的民生,民生中的民本。

  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习总书记的“三个必须”: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丽娟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