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晓亮:找准乡愁的“核儿” 才能留住文化的根

2016-09-20 09:32:00 来源: 环球网 作者: 施晓亮

  找准乡愁的“核儿”

  才能留住文化的根

  ——写在“第二届中国古村镇大会”召开之前

  施晓亮 文/图

  再过几天,9月26日,第二届中国古村镇大会将在黄河之滨的山东滨州召开,上一届举办地是江南水乡的乌镇。应邀参加山东省网信办和大众网主办的第三届全国网络媒体滨州行暨知名博主滨州采访活动,“走近古村大会·相约醉美滨州”,2天行色匆匆走马黄河,收获颇多,对古村镇及其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民俗、乡愁、发展、建设、精准扶贫、共同富裕等等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

  相比起乌镇古村镇的丰富多彩、婀娜多姿,黄河之滨的村镇显然少了些“古”味和细致,历史上黄河经常泛滥成灾、乡村民居都难有太多的投入,因此稍显单调和粗放。踏足滨州之初,我心中时常涌起些许疑惑和担心:有乌镇的比照,滨州的古村镇大会是不是会略输光彩?

  但是,一圈走下来,我自己说服了自己。相比起乌镇这样精致的样板来说,滨州这般“大众脸”的村镇可能更接近中国乡村的真实状态。古村镇的核心是生活在其中的人群,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实际上,在我看来,是乡村里活的“人”滋养了活生生的传统文化。文化不会因为丰富和简单、精致和粗放而有高低贵贱之分,不同地域所有真实的文化的传承和存在,构成了生生不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滨州魏氏庄园,独具特色的城堡式民居建筑群, 是中国古代北方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

  一,古村镇,中华民族乡愁"活"的载体

  本人20年前开始“走进56个民族家庭”,四五次走遍中国,近年来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中负责“大美村寨行”项目我把那些传统村寨(村落、村庄、村镇)称为“大美村寨”,它们因丰富、多元、真实而大美。

  我个人倔强地认为:习总书记再三强调要保护的、承载着乡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精髓悉数活在村镇中。注意我用了“悉数”和“活”两个词,“活”强调的是文化之根在乡村,文化需要乡村里的“人”来滋养。城市里的所谓传统文化已经在迎合中变味,离开了乡村的滋养,这些所谓的传统文化就只是报刊杂志、广播电视、手机、网络里或博物馆、档案馆中【死】的资料。

  黄河之滨的乡村旅游起步虽晚,势头不错

  二,如何定义古村镇?

  很多人的思维被中国古村镇大会这个“古”字带跑偏了。到底千年算古?还是百年?如果用这个标准衡量的话,很多像滨州这般 不太“古”的乡村就会越来越被漠视、越来越被边缘。

  我认为,“改革开放”可以作为界定古村镇的参照点。对于中国这个农耕文化为主的大国来说,“改开”之前的几百甚至上千年,乡村的变化十分缓慢或者几乎不变,而“改开”之后的三十多年可以说天翻地覆的加速度发展。

  说到这一点,我可以举一个例子。1999年,被称为第一届“华赛”的中国国际民俗摄影大赛面向全球征稿,绝大部分参赛作品,都将镜头聚焦各民族(族群)狂欢的节日、艳丽复杂的服饰、堪称天工的建筑、奇特神秘的民俗……评委团被这些丰富到杂乱的画面迷乱了双眼,没有一组作品能够照亮评委们的双眼,直到山东摄影家焦波那组【俺爹俺娘】出现:20多年跨度的黑白组照,表现的都是鲁中山区这对农民老夫妻的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爹给娘剪脚趾甲、娘给爹挠痒痒,以及他们生活的这个小山村里的亲戚礼道、家长里短、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甚至邻里矛盾、吵架翻脸,画面平淡、平常、平实、平凡。但它把所有评委都震撼到了,一致推为大赛最高奖“人类贡献奖”,评委们的评语是:“(其他)那些参赛作品表现的是不是民俗?是,但那只是民俗的壳,焦波拍的这才是民俗的核儿——所谓民俗,就是人们真实的生活。”

  17年前的往事,拿来诠释“古村镇”,再合适不过。所谓古村镇,不是时间上和形式上的“古”,那只是古村镇的壳,而乡村里真实的民俗、千百年生生不息传承至今的村民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才是古村镇的核儿。

  走马黄河之滨的几个样板乡村,虽然有很明显的政府参与指导甚至主导的痕迹,但最可欣慰的,是乡村文化“活”的状态被较好地保留下来:这些乡村都没有成为纯粹接待游客的景区,它的主人还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村民,这是他们真实的生活而不是表演,乡村硬件(民居和街道等)的改造和软件(乡居文化)的植入和提升,虽然有些许迎合(或可称为“与时俱进”),但无伤真实的大局。每个胸怀田园梦想的城里人来此看到、感受到的,还是那份诚恳的实在、从来的纯朴、乡音、乡情、儿时的味道,总之,是一种真实。

  这种真实,是独具个性的真实:一方水土一方人,滨州有滨州的真实;陕北有陕北的真实;东北有东北的真实......它们与云、贵、川、藏、山川、草原……等等诸多各具特色的真实,共同构成了中国丰富多元的乡村民俗和文化,它们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坚实的基础。

  为这份真实点赞。

  乡村旅游拉近了城乡距离,给乡村百姓带来了切实的利益

  “小时候的味道”是对乡村最深刻的记忆

  三,中国古村镇大会,保护传承的是什么?

  改革开放,大部分“好钢”都用在了“城市化”的刀刃上了,与“中国速度”伴生的,除了GDP等成绩外,还有道德人心、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等等一系列问题,渐渐地,社会上出现反思的声音,开始回望一直被漠视的乡土。近年来,随着高层强调“建设美丽乡村”、“记得住乡愁”,作为乡土的具象化代表,“古村镇”突然热了起来,迅速地,呈炙手之势。

  我理解热潮中的“古村镇”,是高层总揽“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精准扶贫”......的切入点和抓手,战略方面的构想是以此切入、提高全社会对乡村及传统文化的重视,从而带动人民群众共同致富、在发展中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窃以为这也是“中国古村镇大会”的宗旨和主要目的。

  保护和传承什么?当然是【真】的民俗和文化,是那种我们曾经真实经历过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衍生的民俗文化,让我辈及后辈了解祖辈曾经的生活,知道我们从哪里来,特别是知道教科书上笼统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到底有多悠久、多灿烂,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觉。

  这里,我特别强调了【真】。难道文化和民俗还有假的吗?当然,改编的、附会的、硬造的、应景的、表演的……从来不少,有的地方以讹传讹、伪文化假民俗甚至渐成泛滥之势。

  四,警惕“古村镇”热潮成为应景讨喜的“大跃进”

  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好大喜功浮夸争功,从民间到各级官府,一窝蜂大呼隆的传统从未根绝,新中国建国之初“大跃进”的惨痛教训至今仍让人唏嘘。远的不说,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精准扶贫等等许多好经,时有被“念歪了”的现象。现在“古村镇”热潮中己显现明显的一哄而上的苗头,实际上这种现象早已有之并在某些地区已成泛滥之势。

  很多去过泸沽湖的朋友都有这样的经历,他们本来是被这个“中国最后的母系氏族社会”、以“走婚文化”著称的“神秘女儿国”所吸引,但导游“透露”的一个“秘密”让他们思维走偏:“篝火晚会上,你看上了哪个摩梭姑娘,拉手跳舞时就用手指在她手心里勾几下,她若反勾你,就说明有戏,今晚就能‘走婚’了”,三人成虎,这等信口开河、生编硬造的伪文化,以讹传讹,传多了就成了真的了,身处文化弱势的摩梭人,早已懒得申辩。

  习总书记视察大理时称赞白族传统四合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实际上,这样真正的白族小院早已很难寻到,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秘书长赵建新先生在与该协会顾问、几位国内顶级的传统建筑专家座谈时,对方直言,大理的白族小院基本都是徽派建筑了,他们对这种“另一种形式的文化破坏”深恶痛绝但又无能为力;而中国美丽乡村研究中心一位负责人告诉笔者,在中原某省一份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官方文件中,甚至明文规定要大力推广徽派建筑进行整村改造,这位负责人痛心地说:“政府的强大推力下,原来那些包括祠堂在内的中原特色民居整村整村地成了齐刷刷的白墙灰瓦马头墙徽派建筑,这样简单粗暴的提升改造把传统从根上拔掉了,哪里还谈得上美丽?”

  伪文化大都为旅游利益驱使,用来迎合或欺骗游客,实际效果也的确是“谎言千遍便成了真理”,弄假成真,它对地方旅游的拉动初始确有速效之功。但长久来看,它对文化破坏的同时,也反作用伤害到自身,以纳西文化著称的丽江便是个例子。

  今天一位第一次远赴丽江的著名音乐人非常失望地对我抱怨说,漫步古城竟然听不到纳西音乐,他被弥漫全城的藏族舞曲和傣族音乐弄得莫明其妙。

  今日丽江,无论是早期发迹的大研古镇,还是后来居上的束河古镇,几乎已经没有原住民的身影。游客们本来是冲着古老神秘的纳西文化而来,来到这里却身陷浓得化不开的商业,除了重复的“印象丽江”、“雪山千古情”、“丽江千古情”、“宋城千古情”,就是低俗媚俗的“艳遇之都”、“情人谷”,还有不搭调的为实现“世界文化硅谷”伟大目标而拼凑的“十大文化基地”,甚至莫明其妙在纳西族文化发祥地白沙镇白水台开工建设什么“法国地中海风情度假小镇”……在我看来这完全是费力不讨好地把原来特色鲜明的纳西文化冲淡、冲散的糊涂之举,败笔!这一切“努力”折腾的效果很明显:当初支撑丽江的纳西文化标签正在“成功”地被抹掉,最亮的名片“纳西古乐”如今近乎绝迹,原来那个特色鲜明的丽江古城,面目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

  1997年丽江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主要功劳应该记在古城里居住着的数万原住民身上,其中近九成是纳西族,自宋末至今的800多年间,他们创造、传承了纳西风情、东巴文化、民居建筑群等活生生的民族文化,这是丽江古城的“核儿”。现在,随着绝大多数原住民被过度商业化的大潮冲走,古城内几乎找不到原住民。古村镇的保护和发展,核心是人,丢掉了这个“核儿”,所谓传统文化和民俗就是假的、应付的、表演的甚至死的,魅力尽失,何谈持久的生命力。

  民俗文化是乡村的魂儿和核儿

  五,找准“乡愁”的核儿,才能留住文化的根

  近年来,以乡村民俗文化、乡村农家餐饮为主基调的乡村旅游迅速走热,在经济低迷中逆市上扬,让很多资本心动不已。其中以陕西礼泉袁家村最为火爆,据说年旅游已超过10亿!这无疑为如火如荼的乡村旅游泼上一桶油,全国各地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乡干”、能人,凡是对乡村旅游眼红羡慕有想法的,基本都会到袁家村取取经。

  而近日媒体对陕西被传火爆的几个乡村旅游样板村进行实地采访,却发现乡村旅游开始遇“冷”,由于差异化小、创新少、形式内容趋于雷同、无序扩张、千篇一律,走一个和走十个差不多,都没有去第二次的吸引力,大部分都生意清淡,一些已经处于关门或半关门状态。

  这种“形式到内容的大同小异、简单跟风复制”的现象,在全国乡村旅游发展中都不难看到,如果不加以重视和引导,这种通病将会发展成为癌症。

  原来的驴拉石磨,改成电动石磨,乡村“小磨香油”的韵味还在,对城里人的吸引力依然不小。

  这一片十几幢徽派古建,是“土豪”花费重金从安徽某地买下祠堂、老屋,大卸八块后长途搬运到北方重新“组装”复建的。原来南人作息起居的家,

  变成现在北人收藏炫耀的奢侈品。是喜是忧、该毁该誉?

  笔者对之把脉诊断,病根在于在这些乡村在民俗旅游的发展中,没有找准“乡愁”的“核儿”,以至于留不住传统文化的根,导致魅力渐失。最多往上数三辈,我们每个人都来自于乡村,人人都有田园情结的乡愁,这乡愁的“核儿”就是【真】,如果让人感受到是假的、改编的甚至生造的、表演的,肯定兴致立减。

  “真”是造不出来的。

  我看到某一土豪地产商一掷数亿正在黄河之滨平原上生生造出一个“古村落”,并豪言要争创国家5A级。这个已经建设大半的“古村落”,把四季如春的江南水乡环抱式园林景观搬到四季分明的黄河平原,要引入齐鲁、海岱、江浙和中原200余种传统风味及民俗表演,人造水系中划着乌篷船欣赏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参与东京汴梁“抛绣球招亲”游戏……很难想象这“四不象”的画风,你花钱费劲再造一个乌镇、再学一个清明上河园,又能如何,赝品总归是赝品,何谈长久的魅力和生命力?

  我对资本向无仇视和排斥,商业地产在法律范畴内的任何噱头的促销宣传都可理解,可这打着保护传承民俗文化的“古村落”概念,不免让我担忧会对传统文化保护适得其反:它对当地的传统文化至少是种混淆和稀释吧?这就如同宫廷戏看多了会模糊历史一样,这里的小辈们还以为祖先们的生活就是在这样的水乡园林中划着乌篷船听着吴侬软语呢。

  黄河之滨经常被黄河泛滥困扰,大禹精神在此尤受推崇

  六,“保护和活化”,谨慎地乐观

  在中国,任何事情的发展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古村镇保护与发展也同样如此,在为中国古村镇现状“挑刺”的同时,我也对其发展前景抱以谨慎的乐观。

  所谓谨慎,理由如同前述,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和把控,这场乡村文化热潮有可能变异成一场大跃进的政绩秀、打着伪文化旗号的商业秀。

  乐观在于:做就比不做强。这一场古村镇运动,不光让政府、也让社会各界都对原来普遍漠视、轻视的乡村开始重视起来,而且也确实立竿见影地见到了成效。我在滨州农村看到,一个稍加修缮的农家小院一年可以租到四千块钱,成为部分城市人归隐田园的乡墅。农人得利,市民圆梦,城乡和谐,文化传承,这,毕竟是个好的开端。

  乐观更在于热潮中出现了一些理性的发声。很高兴地看到本届中国古村镇大会将“保护与活化”设为大会永久性命题。这个“活化”承载的信息和期望让我感到欣慰,我所理解的“活化”就是让古村镇承载的文化实现价值化、让村镇中的主角从他们自已的文化中得到切实的实惠、让这些土得掉渣的【真】的文化理直气壮地自豪地存在和传承,如此,生生不息传承至今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的扎根、从本乡本土继续汲取营养、发展壮大。

  据说今年的这届中国古村落大会报名参会人数已经过千,这远超去年的乌镇,说明全社会对古村镇的重视程度持续走高。我对之报以谨慎的乐观和期待。

  如同农业一样,古村镇的保护和发展需要的更多是一种情怀,它不可能暴利,对此寄予过高期待的资本终究会失望的,所有急功近利或出于政绩观的大干快上最终都会显示出负作用。

  此番乱弹,不成章法,好在一片真心,知无不言。本以为这些“不规矩”的言论会不受待见,稍感意外的是,主办方,当地官员及省宣宣领导认真听完,都以在我看来颇为真诚的目光给予了肯定,甚至挑拇指点赞。

  (作者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副秘书长、资深媒体人)

  滨州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是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工程,苏联专家参与规划设计。在一定意义上讲,黄河三角洲是随着打渔张灌区的兴建而兴旺起来的。

  相关链接:中国古村镇大会

  中国古村大会创办于2015年,首届古村大会于2015年11月19-21日在浙江乌镇举行。2016年,中国古村大会正式更名为“中国古村镇大会”(以下简称“古村大会”),定于9月26-29日在山东滨州举办。“保护与活化”为大会永久性命题,是国内促进古村保护与活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性大会。

  古村大会是一个非政府、非营利性的开放性大会,旨在以公益开放的心态,联合全国关心古村、文化传承和乡村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增强社会爱护古村的意识,积极探索路径让古村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以期探索有益于古村保护和可持续经营的发展道路,缔造国内顶尖的新锐思想圈,成就中国古村保护活化民间最具影响力的智力机构和合作平台。

  第二届中国古村镇大会将于2016年9月26-29日在山东滨州举行。围绕大会主题,除特邀报告外,设“活化:民族村寨本土性”、“破冰:智慧古村镇”、“实战:运营与传播”、“回归:古村镇保护与村民生活”、“互通:基层实践与志愿者服务”五大主题展开探讨交流。同期将举行展示洽谈、乡村旅游资源对接、非遗手艺现场展演、美丽古村镇影像秀、民间“双百”书画展、实地考察、香坊讲坛、古村夜话等活动。

初审编辑:曹亮

责任编辑:李丽娟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