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化渔鼓戏 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璀璨奇葩

2016-09-08 22:11:00 来源: 搜狐文化 作者:

沾化渔鼓戏表演情景

沾化渔鼓戏表演情景

  19日下午,“文化滨州”第二届中国网络媒体滨州行来到了沾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观看了一场渔鼓戏《村里有个烂筐子》表演。

  沾化区的沾化的渔鼓戏是现今中国三百多个地方戏曲中一个比较古老的剧种,从公元1723年(清朝雍正元年)至今,她已走过了近三百年的历程。

  渔鼓,亦称道情,原是道士唱的一种曲调,后发展为渔鼓戏。其发祥地在沾化县胡营村,距今有大约270年的历史。据《沾化县志》《山东艺术志》《中国戏曲志·山东卷》载:“1723年(清雍正元年),胡家营村重修道观时,有道士来此说唱,村民学会其腔调,并逐渐予以衍化,把说唱形式的渔鼓发展成为行当齐全、文武兼备的渔鼓戏。”渔鼓戏的诞生、发展,与山西、河北等地移民的大量涌入,异地文化的交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历代艺人的加工、提炼和创作,使其衍化为一个以板式变化体为音乐体制的古老剧种。渔鼓戏曾盛演于沾化全境,影响范围至现在的滨州大部、东营地区以及河北黄骅等沿海几县市,但最后近乎湮没无闻,仅有的几位能演能唱的老艺人都年逾古稀,渔鼓戏濒临灭绝。

  2006年3月,王春贞和高树军、王增旭等有关人员赶到了渔鼓戏发祥地胡营村,向边洪志等4位仅在的渔鼓戏老艺人虚心求教。他们与老艺人们同吃同住一个多月,抢救整理出了老艺人所能记忆的《二度》、《高老庄》、《出家》等多个剧目。随后,他们依据这些基础,在是有关部门的帮助下,紧锣密鼓编排了新渔鼓戏郑板桥系列剧之一《审衙役》。2006年4月29日,沾化渔鼓戏《审衙役》甫一亮相就在第四届中国小戏艺术节上获得七项大奖。2006年5 月,沾化县委、县政府把传承保护发展好渔鼓戏,并将沾化县吕剧团改称为沾化渔鼓戏剧团,给予相应的扶持政策。

  2006年10 月,沾化渔鼓戏剧团应文化部邀请晋京演出大获成功,受到有关专家高度评价。同年底,渔鼓戏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6月,沾化渔鼓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渔鼓戏剧目始终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保护这一古老剧种,对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渔鼓戏已经走过了近三百年的历程,百年磨练,百年辉煌,如今已成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璀璨奇葩。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宋静涵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