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枣园里的实干家,冬枣产业的带头人山东省劳动模范 于洪长

2015-05-05 15:32: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于洪长,下洼镇于家村人,1973年参加工作,199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8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多年来,他致力于沾化冬枣产业研究,在沾化冬枣的发现、推广、发展和创新过程中呕心沥血,同时也带领群众逐步走上了一条科技致富路。

  于洪长,下洼镇于家村人,1973年参加工作,199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8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多年来,他致力于沾化冬枣产业研究,在沾化冬枣的发现、推广、发展和创新过程中呕心沥血,同时也带领群众逐步走上了一条科技致富路。

  冬枣园里最早的“土专家”

  站在初吐枝芽的冬枣园里,于洪长满面春风。讲起当年发展冬枣产业的情况,他至今记忆犹新。

  “当时,下洼大多数老百姓有在房前屋后种枣树的习惯,因为每家每户过年都要做年糕。”于洪长说,“不过,种冬枣树的很少,因为冬枣成熟的晚啊,又太好吃,自己种了基本都被别人抢走了。所以,我就想,这么好吃的冬枣如果能大面积种植,一定受欢迎。”

  有了这种想法,他从村里一户有冬枣树的人家剪来了几个枝条,嫁接到自家庭院的5棵小枣树上。1985年,清明节刚过,天气刚刚回暖,于洪长惊喜地发现院子里嫁接的冬枣树有3棵吐出了新芽。

  “那个高兴劲就别提了,这至少证明了冬枣是可以繁育的。”想起当时的情景,于洪长依然十分激动。自此,他开始全力以赴地照料些冬枣树。

  没有种植经验,又找不到冬枣的相关资料,于洪长只能自己去摸索,1988年,于洪长院里的冬枣树终于结出了果子。他带上为数不多的冬枣,找到正在下洼镇驻村帮扶的县科委领导,正式提出了开发冬枣的设想,并请县科委帮助他到上级科研机构争取科研支持。

  1989年,他开始尝试对农户庭院枣树进行高接换头,在下洼镇几个村推广了896棵冬枣树。沾化冬枣产业发展也由此起步。

  冬枣产业发展的“推动者”

  冬枣产业刚刚起步的时候,只要听说哪里举办农业技术交易会,于洪长都要想办法前去参加。北到辽宁盘锦,西到山西太原,南到云南昆明,几年下来,他去了十几个省,但都没有发现有别的地方展销冬枣。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心里的底气越来越足,就等着攻克冬枣大面积繁育难题后,在全县范围内推进沾化冬枣种植。”于洪长说。

  1990年,于洪长争取到了省科技厅的沾化冬枣苗木繁育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项目,建立起全国第一家以嫁接法繁育沾化冬枣的育苗场,并在于家、东平、马武等村分别建立了育苗基地。1992年,实现了大田密植园栽培。1994年,他创立了冬枣研究所——全国第一个专司冬枣研究的科研机构,并聘请中科院、清华大学、山东果科所等院所的10多名专家教授为常年技术顾问,围绕冬枣生产的相关技术进行专题研究。

  在解决了大田种植问题后,储藏保鲜问题摆上了日程。1995年,于洪长筹资100万元,建设了贮藏量为300吨的恒温库,冬枣保鲜时间延长到2个月。1999年,他又投资500多万元建设了国内外领先水平的500吨冬枣气调保鲜库,并通过国家专家组鉴定,冬枣保鲜期延长到100天以上,为冬枣大规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时至今日,下洼镇已经由最初的56棵冬枣树发展到了9.8万亩冬枣园。2013年,全镇实现优质冬枣产量1.7亿斤,销售收入9.5亿元,仅冬枣产业全镇人均纯收入11000元。

  冬枣产业创新的“开拓者”

  为了推动沾化冬枣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于洪长把目光从冬枣数量的提高转到了冬枣品质的提升上。

  2012年5月29日,全省首个应用于林果产业的物联网质量控制平台——沾化冬枣物联网标识公共服务平台开始运营。据了解,这是滨州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产业现代技术研究院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农业物联网与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研究的部分内容。该项目重点通过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设施环境监控、果园数字化管理、生产信息采集及质量安全管理。该平台不仅能够实现沾化冬枣质量的全程追溯,而且能够对生产管理过程全程控制,还能与国家农业信息中心直接进行交流。

  “我之所以承担这个项目,就是为了使消费者可以借助这个平台,查询到冬枣从生产、包装到销售的整个环节。通过这种倒逼机制,促进冬枣品质的不断提升,从根本上杜绝产品质量问题,进一步打响沾化冬枣的品牌。”于洪长说。

  现在,沾化冬枣研究所内的8台沾化冬枣小气候观测站和1个八通道NDVI作物长势监测系统正在运转中,与物联网系统连接后,随时在终端控制系统上显现出实时监测数据。

  “沾化冬枣是一种农业产业,受天气的影响较大。过去,枣农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气象部门所发布的天气预报,对枣园的具体情况就只能凭着感觉和经验来进行农事。”于洪长说,“现在,通过小型气象观测站,可以根据空气、土壤湿度和温度的变化以及果树叶面温度、树体温度等精准数据来科学施肥灌溉、防治病虫害,既科学准确又安全便利。”

  据了解,这两套系统都是国家863计划试验项目——物联网项目的组成部分,设备所监测出的数据最终都将传输到物联网终端控制系统。枣农可以根据这些精确的气象、水文指标(如土壤温、湿度等),制定出更加科学的施肥、浇水等更加科学的农事策略。

  “我的想法是,通过实施物联网项目,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从而真正解决‘生产者不诚、消费者不信’的问题,实现沾化冬枣产业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于洪长的一生似乎注定要属于沾化冬枣。(张宝海 姚彬彬  丁鹏)

初审编辑:马鑫
责任编辑:吕芳缘

新闻热线:0543—3077555   新闻邮箱:bzdzw@163.com   滨州大众网友qq群:194643818  拍客群:134474533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无觅关联推荐,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