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15:56
来源

滨州传媒网

  鹤伴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属于长白山脉,白云山系,地形复杂多变,山势陡峭险峻,沟谷曲折狭长,悬崖绝壁很多,是滨州的著名风景区,就在这个景区里,坐落着一个抗日英雄纪念碑。

  时光回流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1937年12月26日,马耀南、廖容标等发动了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部队番号是“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是山东抗日战争历史上三大抗日武装起义之一。黑铁山起义之后,抗日武装力量陆陆续续地进行了三次战斗,分别是夜袭长山城、计伏小清河、血战白云山战斗。

  1938年1月下旬,马耀南、廖容标等带领黑铁山起义的队伍进驻邹平长白山修整,与由当地举行武装起义的西路军汇合,指导该区创建抗日根据地,长白山由此成为沟通鲁中和渤海平原的重要抗日根据地。长白山像一面雄伟的屏障高高耸立在渤海军区抗日根据地的最南边,又像一头雄狮紧挨胶济铁路北侧仰卧着,既是共产党、八路军可靠的巩固的根据地,又是插在济胶跌路日军身上的一把尖刀。

  1938年4月,中共山东省委决定将第五军番号改为“山东人民抗日联军独立第二师”,任命马耀南为师长,姚仲明为政委,廖容标为副师长。7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根据中央指示,决定将独立第二师改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任命马耀南为司令员,姚仲明为政治委员,杨国夫为副司令员。同年12月,根据中央决定,八路军山东纵队宣告成立,三支队改称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几个月后,三支队进一步发展,辖第七、八、九、十团和特务团。抗日队伍的壮大,引起了日本鬼子的极度仇视,他们纠集日伪军,对长白山脉的鹤伴山进行了偷袭。

  1943年9 月14 日,日军纠集胶济铁路沿线日伪军1000 余人,于夜间将驻鹤伴山内的长山县大队二中队团团包围。

  资料显示,1940年4月,长山县大队组建。大队长马函三(县长兼任),政委宋毅行,副大队长陈凤亭。1943年1月,清西军分区六中队(原八团三营八连,代号六中队)在张维滋带领下进入长白山区,与张永忠部汇合,合编为长山县大队。张永忠任大队长,张维滋任政委。下辖三个中队和长山八区、邹平三乡两个区中队和一个边联中队。一中队中队长李式顺,二中队中队长张方胜,三中队中队长赵聿俭。

  此时,及至天明,日伪军已占领各处制高点,并用九二步炮和机枪密集射击。因地形不利,寡不敌众,二中队伤亡惨重,连长张方胜率众且战且退,最后被敌火力压缩至山沟中。战斗到中午,除副中队长李长富率少数战士成功突围外,张方胜及大部分战士壮烈牺牲。此次战斗二中队虽遭受重大损失,但全体干部战士皆奋战到底,无一人屈膝投降,展示了中华民族虽死不屈的伟大精神。

  资料显示,张方胜生于1916年,1943年牺牲,邹平县大由村人。1940年参加抗日游击队,他胆大心细、沉着机智,有着很好的心理素质,担任长山县大队二中队中队长。1943年9月日伪军“围剿”长白山抗日根据地时,他率部驻西董马庄村,发现敌情后,立即组织反击。天亮以后,长白山各个山头都发现了敌情,他率部转移至鹤伴山西口,挺进南浔沟东山坡,抢占风门山顶,打算奔到玉皇顶制高点突围,但不料却已处于敌人的四面重兵包围之中。他指挥战士顽强抗击,最后展开了肉搏战,最终因为寡不敌众,弹药耗尽,壮烈殉国。

  张方胜所在的长山县大队二中队,其前身曾是原山东纵队三旅八团的三营八连。三营下辖七、八、九三个连,在当地民谚中传颂的“铁七连、钢八连、打不烂的铜九连”,指的就是这三个连。1942年12月,八连改编为长山县大队二中队,队长是张方胜,也就是“钢八连”连长。二中队在张方胜率领下,发扬“钢八连”敢打敢拼的精神,屡战屡胜,令敌人闻风丧胆。此次战斗,更是让日本鬼子感受到了什么是中国人的铮铮铁骨。

  建国后,邹长人民将烈士们殉难的山谷命名为“抗日沟”,并修一桥,名为“抗日桥”,以纪念浩气长存的革命英灵。

  2002年8月,邹平县人民政府又邀请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家设计,树立抗日英雄纪念碑一座、以爱国主义精神昭示后人。

  杨家峪抗日英雄纪念碑被邹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