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
红色渤海情13:从进步青年到共产党员 无棣首任县委书记石景芳变卖家产抗日救国
编者按: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更好地传承、发扬“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精神,保护好革命遗址遗迹,讲好红色文化故事,大众网滨州频道策划推出“红色渤海情——寻访革命文物里的百年记忆”系列采访活动。围绕第一批山东革命文物名录中滨州革命遗址选取典型、深入采访,挖掘背后的故事,了解曾在这里奋斗过的党员先烈的革命历程,讲述在革命老区上演过的红色故事,通过革命遗址遗迹,追寻曾经的峥嵘岁月。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李存 丁林浩 滨州报道
无棣是一块播撒革命星火的红色土地,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和优良传统。在战争年代,这里走出了大量富有理想的革命青年,在民族危亡之际,他们前仆后继,为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中共无棣县第一任县委书记、无棣县首支由中共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主要创建者、冀鲁边区东光县抗日根据地开辟者、东光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冀鲁边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石景芳就是其中一位。
位于无棣县水湾镇刘风台村的石景芳故居
近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来到石景芳烈士的家乡无棣县水湾镇刘风台村,寻找他在这里的红色足迹,缅怀纪念这位伟大的抗日英雄。
今年81岁的石金岭老人是刘风台村人,从小听着革命先烈英雄故事长大的,他向记者讲述了90多年前石景芳的革命斗争经历。
《无棣县志》中关于石景芳的介绍
石金岭介绍,石景芳又名石玉琮,1914年出生于无棣县刘风台村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开明的教书先生。1930年至1935年,石景芳先后在惠民县省立第四中学、北平宏达学校读书,他开始阅读一些进步书籍,接受革命思想教育。1937年9月,中共无棣县委员会正式成立,石景芳任第一任县委书记。1937年10月,石景芳变卖部分家产,购置步枪弹药,成立“无棣县民众抗日游击大队”,后编入由中共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别动总队第三十一游击支队。1938年8月,石景芳受冀鲁边区委派开辟东光县抗日根据地,成立了东光县抗日民主政府,石景芳任第一任县长。1941年7月,冀鲁边军区正式成立,石景芳兼任第一军分区司令员。1942年6月,石景芳在东光县“四柳林”一带被2000余名日伪军包围,他率领干部战士在赵柳林村东与敌人展开肉搏战,激战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8岁。
石金岭老人向记者讲述石景芳烈士的事迹
“石景芳是我的同族爷爷,虽然我没见过他,但是我知道他从少年时期就是一个极富正义感的人。”石景芳的生平事迹,石金岭了然于心。“在省立四中读书时,作为学生自治会领导人之一,石景芳领导学生反对学校当局侵吞文渊楼(校图书馆)建设基金和学生赔偿金(学生使用校具押金),遭到国民党惠民县政府拘捕,被勒令退学……”石金岭向记者讲述石景芳的少年故事。
“在上学期间,石景芳逐渐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他如获至宝,每到一处,都要准备一张桌子、一盏油灯,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列主义文章,从中汲取了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在学校里,他组织有志师生,成立了‘读书会’‘夜校班’,搜集进步书籍、编排歌曲、印发传单宣传革命思想。”石金岭说,石景芳曾编写了《前进歌》《工人战歌》等多个曲目,到处教唱散发,受到广大小学教员和进步青年的欢迎,之后又成立“山东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鲁北分会”,联合抗日志士。
在进步思想的长期熏陶下,石景芳由一个进步青年逐步成长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1937年2月,石景芳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以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姿态,投入到中华民族解放的伟大斗争之中。
石景芳故居正门
坐落在刘风台村东头的三间土木结构民房院落是石景芳生前和家人、战友们生活、工作、战斗过的地方。推开故居大门,院内郁郁葱葱的枣树结满了枣子,步入正屋,墙上悬挂的“石景芳故居”五个大字映入眼帘,展示台上摆放着石景芳及其爱人的影印照片。
石景芳烈士及其爱人的生前照片
石景芳故居主屋内景
故居历经百年风雨屹立不倒,是石景芳及其家人、战友们参与革命斗争和抗日救亡运动的亲历者和见证人。特别是在1935年秋至1938年8月期间,石景芳秘密成立的进步组织“友谊读书会”和“抗日救国联合会鲁北分会”遭到国民党无棣党部的镇压被强制解散后,他家就成了中共无棣党支部的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讨论进步思想、交流革命感情、编印抗日刊物《斗争》和策划组织当地抗日救亡行动的地下秘密集合点和联络站。
2018年11月,滨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石景芳故居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11月,滨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石景芳故居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革命类)。为了缅怀石景芳的英雄事迹,2019年,在石景芳烈士牺牲77周年之际,滨州市人民政府对石景芳故居进行了修缮。2021年1月,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石景芳故居为第一批山东省革命文物名录(市级)。
“石景芳不仅自己投身于革命,而且动员父亲、哥哥参加革命活动。在他的影响下,刘风台村也有几十人参加了抗日部队,被称为‘八路村’。”刘风台村党支部书记刘景超讲述,在抗日战争期间,仅石景芳家就有八人在冀鲁边参加抗击日军的斗争。
石景芳任冀鲁边军区一专署专员时,为培养提高专署机关干部队伍素质,石景芳经过深思熟虑,并征求大家意见,提出在专署机关内部建立工作日志制度。当时有人觉得在战争时期写日志无必要,石景芳说:“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写工作日志是对干部的一种锻炼;抗战胜利了,也可以作为历史资料,教育后人,具有现实和历史意义。”他认准了这件事情对人民有意义,一直坚持到他牺牲。
据介绍,在石景芳牺牲前夕,国民党山东省独立保安第六旅旅长张子良曾趁机派人借同乡叙谊拉拢石景芳“归顺”,他断然拒绝,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中华民族的抗战到了最困难的时候,但黑暗即将过去,胜利就在前面,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好为抗日而献身的准备!”这种为了保家卫国而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也是他能成功地组织领导抗日武装、开辟抗日根据地的关键所在。2014年9月1日,石景芳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石景芳的一生,真实、生动地揭示了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爱国学生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现在是新时代了,国家越来越富强,年轻人更应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将先辈们的爱国精神永远赓续下去。”石金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