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
高渡村的红色基因传承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于淋凡 见习记者 高梦君 通讯员 孙志永 滨州报道
提起吕艺镇高渡村,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这是一个红色革命堡垒村”,有着深厚而鲜明的红色基因。查看博兴党史资料知道,这个村在大革命时期,曾经占据了全县乃至全市的“三个第一”:这里诞生了博兴县第一位革命先驱——共产党员张静源,这里成立了滨州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这里爆发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第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暴动。进入新时代,博兴县非常注重保护、挖掘、整理、弘扬以高渡党支部为代表的博兴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凝心聚力建设富强美丽文明幸福新博兴。
革命先驱出高渡
说起高渡村的历史由来,可谓年代久远。在高渡村东,有一块大明正德十一年的石碑,距今已有500多年了,上面雕刻着“重修柳泉寺记”。传说,柳泉寺是高渡村的原名,因为村里有柳树、泉水和寺庙而得名。那时村内多数人姓高,村南运粮河的渡口上常常停有八只大摆渡,过路客商就把“柳泉寺”这个村名慢慢叫成了“高八渡”。现在高渡村也正是这个名字的简称。
说起高渡村的名人,首推革命先驱张静源。张静源,原名张寿安,化名舒实夫。1901年10月出生在高渡村一个富裕农民家庭,七岁念私塾,勤奋好学,天资聪颖,16岁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五四运动爆发后,张静源满怀爱国热情投入到运动中。他于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青岛市沧口区宋哥庄小学党支部书记,是博兴最早的共产党员。1928年春,张静源受组织派遣,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宣传马列主义,开展革命行动。张静源在本村创建了两处民众夜校,每天晚上有30多名贫雇农参加文化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1930年秋,他先后发展了小学教师李天佑、青年学生张仿、民团士兵李旭林等人入党。这是博兴县的第一批共产党员。张静源在高渡村的一系列革命活动,为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张静源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经常背井离乡,四处奔波,走到哪里,就把革命的火种播撒到哪里。1932年4月,中共青岛市委安排张静源到莱阳工作,7月下旬,他重建中共莱阳县委,自己任书记,仅几个月的时间,就在莱阳和莱(阳)海(阳)边沿地区发展党员100多名。1933年1月,张静源肩负着省委的使命到了牟平, 3月,组建了以他为书记的中共胶东特委,随后帮助建立起莱(阳)招(远)边区特别支部,创建了一个方圆700多平方公里的“小苏区”。1933年10月12日,张静源被变质分裂分子杀害。2002年,博兴县人民政府将张静源的骨灰移厝于博兴县烈士陵园,建立纪念碑,永志纪念。
率先成立党支部
1932年2月中旬的一天,被夜幕笼罩的高渡村悄无声息,而村民李天民家的南屋里却灯火闪烁,气氛热烈。围桌而坐的五个人,时而挥斥方遒,时而娓娓道来,他们的眼眸中,闪动着坚毅果敢的英气,他们的胸膛中,跳动着向往革命的红心。就在这一天,常驻高渡村的这五名共产党员经过秘密协商,举手表决通过,成立了高渡村党支部:张仿(后改名张复生)任支部书记;李天民任宣传委员;封心田、封莘田任民运委员;封春田任组织委员。这是博兴县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也是今滨州市范围内建立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从此,高渡村在党支部的领导下,逐步发展为博兴的“红色革命堡垒村”。
高渡党支部建立以后,在上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首先是发展壮大党组织。经过不长时间的工作,便先后又发展了八名群众入党,即张寿瑞、刘福田、宋书堂、张秀生、李长荣、李成江、张鸿生、张子新。其次,组织发动了长工增加工资、短工罢市和提高工价的斗争。是年麦季,支部责成负责民运工作的封心田、封申田两同志鼓动长工要求增加工资。经过一场尖锐的斗争之后,迫使地主富农们给长工增加了两元钱的工资。随着一系列斗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随之向四周扩散,博兴党组织得到蓬勃发展,至1932年7月15日,全县已有党支部27个,党小组69个,党员增至210人(百分之八十是农民),占全省的六分之一。高渡村党支部的建立与发展,促进了我县农民革命斗争,为后期的“八四”暴动培养了一批骨干分子。
八四惊雷震齐鲁
博兴革命的大好形势引起了中共山东省委的重视,酝酿在博兴首先发动武装暴动,省委军委书记张鸿礼先后两次来博指导。博兴县委进行了周密准备和安排,成立了中共博兴后备委员会,以备暴动失败后,接替县委的工作。1932年8月4日晚,酝酿已久的博兴武装暴动在四区的兴福镇和六区的高渡村同时爆发了。
郑致祥、王星九带领参加暴动的党员群众从东郑、汾王向兴福进发。县委军事部长马千里在傍晚带领兴福镇联庄会三个班的士兵,打开寨门,接进40多名暴动群众,未动一枪,顺利地收缴了兴福联庄会的全部枪支弹药。接着,暴动队伍抄近路转向兴福民团二十四分队驻地三官庙,枪声喊杀声响彻夜空,民团士兵心惊胆战,纷纷缴械投降。5日拂晓,由马千里主持在兴福镇召开大会,宣布武装暴动胜利,举起了“鲁东革命军第一支队”的红旗,并四处张贴《告人民大众书》和标语,广造声势,扩大影响。
与此同时,县委书记张仿领导的由高家渡等村的30多名党员群众组成的暴动队伍,于4日晚10时许,手持大枪、长矛、镰刀等武器,疾速向六区联庄会驻地龙河镇进军,在内线李建功的配合下直奔联庄会队部,趁敌人惊呆之机,很快收缴了挂在墙上的30多支步枪。5日傍晚,两支暴动队伍在小清河南岸的刘家圈会师。6日拂晓,队伍北渡小清河,开进六区的屯田村召开会议。会后,打开11户地主的粮仓,赈济贫苦农民。武装暴动胜利的喜讯传到各地,贫苦农民纷纷前来参加革命军。革命军的活动范围由博兴县的10多个村庄,扩大到广饶、临淄、博兴三县交界处一带,所到之处,群众热烈拥护。后来,韩复渠部下驻周村的第29师副师长许文耀,率近千名士兵赶来镇压暴动。由于战斗经验不足,敌我力量悬殊,“八四”暴动最终失败了,共产党员李天佑、郑立坦、刘学力、戴书元、张秀生和革命群众张寿桐等先后惨遭杀害。“八四”暴动在政治上动摇了敌人的反动统治,在军事上打击和削弱了敌人的武装力量,鼓舞了人民的斗志,为此后创建博兴抗日根据地和清河抗日根据地奠定了群众基础。
不忘初心建基地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老一辈革命家为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这种精神已成为教育、激励和警示后人的宝贵财富。为了更好地将革命先烈们的光辉事迹和光荣传统传承下去,2016年,吕艺镇建设了滨州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项目总投资300万元,总规划面积548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15平方米,包括党史馆、党员活动室、小型活动室、文化活动室等设施, 3月开工建设,5月底竣工并对外开放。纪念馆设有滨州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旧貌、博兴八四暴动、博兴抗日战争时期、博兴解放战争时期4个展馆,展馆内收藏展览了老照片、历史书籍和真人手稿等文史资料、以及战时武器和生活用品等实物展品,并通过老党员讲故事、专题片播放等方式,形象生动地对广大党员进行党性教育。2016年7月,市关工委将纪念馆命名为“滨州市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同年9月被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命名为“党员干部培训教育基地”。
自2017年以来,博兴县更加注重红色基因的传承,进一步突出高渡村党支部作为滨州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重大影响、历史作用和巨大贡献,以“根植红色沃土,传承革命精神”为导向,以“打造红色文化,创建特色基地”为目标,进一步挖掘和发挥本地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高档次、大规模、全方位的红色教育基地。2019年投资1800万元,完成高家渡革命历史纪念馆改建提升,总规划面积近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00多平方米,以农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为主线,用一幅幅真实的历史图片、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加上现代化的声、光、电情景模拟,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博兴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英勇奋战的场景,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成为滨州红色旅游与党性教育的标杆。今年起筹建高家渡农村党员干部学院,依托吕艺镇作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全国特色小镇、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的优势,通过创新模式、整合资源、构建机制,打造全市首个“党性教育+党员干部培训+学历教育”平台,大力推动全市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