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五年看滨州:滨州成为全国28个健康发展城市之一

2016-12-07 16:53: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王君彩 陈玉嗣 杨婧

  编者按:收官“十二五”、启航“十三五”。过去的五年,滨州紧紧围绕建设生态、美丽、幸福新滨州的奋斗目标,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实干兴业,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成就。为聚焦滨州五年经济、社会、政治、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大众网今起推出《回眸五年看滨州》系列报道,采用网络、手机传播新形态,充分展示五年来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亮点、新成效。

  回眸五年看滨州:滨州成为全国28个健康发展城市之一

  大众网记者 王君彩 通讯员 陈玉嗣 杨婧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近期发布了《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迈向健康城市之路》。蓝皮书指出,2015年全国288个城市中,共有28个城市处于相对健康的发展状态,滨州名列第20位。健康城市是一种全新、综合、多维的视角,是对以“高消耗、高污染、高浪费、低效益”为特征的传统城市发展模式的积极应对。近年来,滨州坚持“六个更加注重”的发展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坚持速度服从质量效益,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群众打造了一座亲切宜居城。

  健康经济:“新常态”下交出“亮眼答卷”

  “十二五”期间,滨州经济以8.8%高于全国水平1.4个百分点的增速,阔步前进,结构调整更趋合理,经济亮点频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比2011年增长40.1%。滨州人均生产总值大幅增长,2015年达到61189元、 9824美元,列全省第7位;地方财政实力明显增强,2012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50亿元大关,2015年达到204.1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由1010.69亿元增长到1990亿元,增长96.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529.73亿元增长到813.63亿元,增长53.59%;进出口总额由66.93亿美元增长到81.39亿美元,增长21.61%。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骨干企业运行健康,魏桥创业集团迈入世界500强;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得科技部正式批复;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三产比例由10.0:54.1:35.9,调整为9.3:48.8:41.9。创新驱动战略深入推进,发展动能开始转换,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到4家、79家;拥有国家级名牌14个、省级名牌77个、中国驰名商标8个、山东著名商标64个。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6.26%。

  外经外贸取得新突破。2015年滨州成为全国外贸百强市。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北汽集团汽车零部件项目、万达广场等一批大项目落户滨州;上市公司达15家,境外上市企业达到9家,融资额169亿元。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平台建设,鲁中运达保税物流园区封关运行,“滨新欧—滨州号”国际铁路货运班列正式开通,滨州经济开发区上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滨州港一类开放口岸申报进入国家层面审批程序。进出口总值由51亿美元增长到81.4亿美元,年均增长9.8%。

  健康文化:遍地开花结硕果 引领文化“正能量”

  滨州着眼开发特色品牌的文化事业和产业,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性文化需求。目前,全市现有市、县文化馆、图书馆16个。其中,市文化馆为国家一级馆,市图书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14个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均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全市90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部达到国家三级站以上标准。全市累计建成村(社区)综合性文化中心(文化大院)4992个,实现服务全覆盖。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得到不断健全和完善,初步构建起15-20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

  市文化中心投入使用,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为市民的文化生活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活动平台。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8000余场,评选认定“群众文化活动品牌”12项,举办各类艺术和群众文化培训1500余场,培训骨干76000余人次,送戏下乡近2万场,农村电影放映30万场。

  在补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短板的同时,滨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文化“软实力”也取得长足进步。近年来,滨州共创作各类文艺作品2000件,获全国性奖励10项,省级奖励75项。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滨州围绕园区、企业、项目等发展载体,每年确定一项重点工作。2014年着力打造25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2015年评选认定滨州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2016年,筛选确定52个文化产品品牌提升工程,增强企业质量和品牌意识,提升创意设计和文化内涵,推动文化产品发展。

  健康社会:提升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提高群众满意度

  滨州全面启动基层医疗机构体系建设、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和乡镇住院起付线以上全报销制度,扎实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

  利用3年时间在全市建成了城乡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在城镇设立了75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城镇居民覆盖率100%。在农村按照服务半径1.5公里左右,步行15分钟可达的原则,每个卫生室覆盖人口2000-3000人,全市统一规划了1287处农村社区卫生室,覆盖全市5279个行政村所有农村居民。2013-2014年,累计投资1.4亿元,在全市新建910处标准化村卫生室,大大加强了基层尤其是村级医疗服务能力,优化了群众就医环境,卫生网底更加牢固。

  推行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实现基本卫生服务全覆盖。以“户户拥有家庭医生,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为目标,深入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采取划片包干的办法,根据辖区卫生资源和居民分布,合理设置公共卫生服务团队,实行公共卫生服务包户责任制,为城乡居民配备家庭医生,建立健康档案,全面落实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目前,全市为87.5万户居民开展了签约式服务。

  探索创新,全面推行乡镇住院“起付线以上全报销”制度。将参保居民乡镇住院起付线统一设定为200元,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统一调整为100%。报销目录执行全省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目录、高值医用耗材目录和医疗服务设施范围目录。患者基层住院次均费用由实施前的1944元下降到1442元,个人自付费用由476元下降到213.1元,降幅分别为25.8%和55.2%,群众住院负担明显减轻。2015年,滨州全报销制度经验做法作为全省唯一案例列入中央改革办编印的《改革案例选编(一)》,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媒体广泛宣传报道。

  健康环境:坚持生态立市,让城市融入自然

  滨州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和“六个更加注重”理念,同步推进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赢,全市环境质量得到了切实改善,重点河流断面基本消除劣五类,蓝天白云天数逐年增加。

  在“六个更加注重”的发展理念引导下,滨州着力推进产业发展的绿色、循环和低碳化,全市发展的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全市万元GDP能耗累计降低14.72%,圆满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指标。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历史问题顺利解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成西王等15条企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拥有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企业2家、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县1家、省级“城市矿产”示范园区1家、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单位21家。两次代表山东省参加海河流域治污考核获得第一名。

  滨州将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改善作为区域发展的约束性要求,纳入科学发展考核体系。坚持做“减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减少污染物排放,“十二五”以来,关闭技术水平低、能耗高、污染重的企业700余家;坚持做“加法”,加强绿色生态屏障建设,连续7年实施“林水会战”,新增合格造林133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0.8%。大力实施生态示范创建工程,建成生态县2个、国家级生态乡镇23个、国家级环境友好企业3家、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1处。滨州先后荣获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健康管理:坚持民生为本 让城市更亲切更宜居

  始终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注重从便民、利民的角度“嵌入”城市功能,花大力气解决好涉及民生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

  基础设施取得重大突破。滨州港“十二五”期间投资60亿元,2个3万吨码头正式开航运营;德大铁路客运、滨德高速建成通车;济青高铁、济滨东高速、大唐滨州2×35万千瓦热电项目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开工建设,国电博兴电厂一期2×100万千瓦超超临界项目获得核准。“气化滨州”进展顺利。

  “十二五”期间,滨州民生支出1020亿元,2015年达到254亿元,占财政支出的82.2%。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居民健身中心、文化中心、秦皇河公园等一大批功能设施、观光休闲设施相继投用。从2013年开始,三年累计投入40亿元,完成4505个村庄、1.5万公里的农村道路“三通”任务。2015年投入7.7亿元实施市城区环境综合整治,拆除乱搭乱建近2万处、40多万平方米,新建改造农贸市场26处,整治老旧小区400多个,清运垃圾73万吨,高标准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投资1200万元,对83处乡镇敬老院的136处公共卫生间进行改造。农村改厕启动3407个村、完成改造27.4万户。棚户区改造新开工6553户,开工率71%。解决“大班额”问题投资22亿元,开工项目301个,竣工149个、共80万平方米。完成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面积547万亩,占需确权面积的99.5%。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全省民政考核群众满意度全省第一位。

初审编辑:曹亮

责任编辑:李丽娟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