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宫文学
责任编辑:李丽娟
近年来,滨州市高级技工学校在全国职业教育领域的影响,可以说是“现象级”的——自2019年以来,该校红色办学经验已是名声在外、蜚声全国,先后5次在国家级会议、6次在省级会议上作经验介绍;学校荣获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省技工教育先进集体等21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均给予重磅报道。两年来,该校共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1700多个团队、6.5万余人次参观学习。
能够从全国1.6万家技校、中等职业学校中脱颖而出,得益于方向明确的办学定位和大刀阔斧的创新改革。5年前,面对学校招生困难、社会口碑不佳等现状,滨州市高级技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王树林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他希望努力建设一所红色学校,打造一只作风优良、创业创新的教职工队伍,培养一批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在他的主导下,该校招生人数连续四年突破千人,教育教学质量更是赢得了无数家长和学生的认可。
“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正确的办学方向,得益于亲情化的学生管理,也得益于心血汗水的凝聚。我们会坚定不移地培养读党书、听党话、跟党走的‘红孩子’,让孩子们坚定不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家乡、爱父母。”王树林说。
将党校军校办学理念融进技校,红色办学模式开花结果
“红色办学模式”是滨州市高级技工学校近年来坚持的办学主旨。这一点只要你一踏进这所学校的大门,看到矗立在校园广场的毛主席雕像和雕像背后的行政楼“北平楼”,就能立刻直观地感受到。
“滨州市高级技工学校新校建设之初,我们就从规划、设计、建设等方面下足功夫,就是希望打造一所红色学校,将党校军校办学理念融进技校,把技校办成‘党校’、办成‘军校’。”王树林说。
滨州市高级技工学校新校占地400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在新校里的每一座楼、每一条路,甚至每一个角落,能找到“红色元素”——
广场命名为“东方红”广场,在广场的正中央用大理石铺装了一幅巨型“中国地图”,在地图的最南端矗立着汉白玉的毛主席雕像;
广场两侧是用国旗作为图案的28盏巨型灯柱,寓意从1921年建党,到1949年建国,中国共产党人经历了28年浴血奋战;
学校有10个主体建筑,都以中国革命主要纪念地命名,如嘉兴楼、遵义楼、延安楼等;
学校主要道路,则以重大战役命名,如辽沈路、渡江路、淮海路;
甚至学校里的30多处景观石,都镌刻着井冈山、太行山、大别山等中国革命的名山大川;
学校有108个班级,分别以英雄、英烈、英豪的名字命名,比如雷锋班、刘胡兰班、董存瑞班等;
每个楼宇、连廊、教室都有对应的红色文化展现,同时还开设了伟人展厅、习语近人展厅、党史展厅、国防展厅,开垦了“南泥湾”劳动基地,增设了“过草地”“爬雪山”“抬担架”“推小车”等红色趣味运动;
……
可以说,如果你绕着这所学校走完一圈,就相当于重走一次中国“红色纪念地”,整个学校就是中国党史、中国革命史的一个缩影。“学校的孩子们每天都是‘住宿在延安,上学到韶山;沿着辽沈路,一会到古田;嘉兴楼实训,劳动南泥湾;唱着东方红,重上井冈山’。”王树林说。他用这样的方式,让师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红色教育的洗礼。
为了使红色文化在学生们身上真正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王树林要求各年级都开展全过程、全方位的红色思政课程,对学生们进行全年军事化教育、培养与管理。学生们走在校园里,站如松、行如风,二人成行、三人成排、四人成队。同时,每一名学生都是一名红色讲解员,都是一名红色“战士”。
“把工厂搬进校园”,为国家培养能工巧匠,为企业输送技能人才
职业技术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大国工匠、为地方输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王树林的主导下,滨州市高级技工学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开展深度校企合作。近两年学校倾力打造的“产教工坊”项目,便是对“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
2020年6月1日,市高级技工学校与山东世纪开元电子商务集团有限公司设计中心、山东程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产教工坊”项目正式揭牌开班。该项目引入世纪开元真实工作任务,模拟企业真实工作场景,邀请企业老师开展培训管理,对学生进行企业员工标准化管理。该项目是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一次创新,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接电子商务行业人才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具有重要意义。产教工坊开班一年来,学员从“不会”到“会”、从“老师领着学”到“自己主动学”,从“有问题找老师”到“积极与客户沟通”,不仅收获了知识,提升了能力,也获得了经济收入,精神面貌和学习状态发生了巨大变化。
“产教工坊”项目把“车间”搬进了校园,实现了校内生产化实操,充分发挥了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推动形成了“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校企共同育人机制,有利于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营造了“共赢、共享、共建、共创”的完美局面。“下一步,市高级技工学校将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助推‘产教工坊’等类似项目多点开花,为建设‘智者智城’贡献力量,助力‘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职教名城建设。”王树林说。
截至目前,市高级技工学校已经和全国各地的近200家企业、商会、院校签订了校企合作战略协议。这些企业、院校将实训课、培训班、加工基地等直接设在了市高级技工学校里,由学校为他们定向培养、输送毕业学生。“双需要,双促进,实现了双赢。”王树林说。
以“红色思政课”引导技校学生找回自尊自信、释放正能量,让他们学党史、爱党史、学英雄、做英雄
有一个很普遍的社会印象,就是来技工学校上学的学生,往往是不认真学习、调皮捣蛋的学生。近年来,王树林用他执着的付出,努力去改变这种偏见,去重塑学生的外在与内涵,试着摘下社会的“有色眼镜”。“技工学校的孩子容易自卑、自暴自弃,但也有着聪明、爱动手动脑的优点。成功的教育,能够让他们找回自尊自信,懂得知恩感恩。在学校管理中,我们最主要的一项原则,就是尊重学生们的人格,让他们当家作主,引导他们释放正能量。”王树林说。
王树林引导学生的“法宝”,就是“红色思政课”。这些年来,王树林的红色思政课已经成为全市“品牌”。思政课,王树林已经讲了220余场,讲到了市直、区直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工厂、学校,讲到了省委大院,甚至讲到了新华社,讲到了清华大学……但他的初衷,还是希望把这些课讲给高级技工学校的孩子们听。
“我希望通过思政课走进学生中间,与孩子们互动,为他们反复灌输伟大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英勇牺牲、勇往直前,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辉煌成就。让孩子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让他们学党史、爱党史、学英雄、做英雄。”王树林说。
市高级技工学校的“红色教育”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为“拔节孕穗”期的技校学生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杭州时代广场英勇救火的李梦迪,在新疆反恐中冲锋在前的学生梁光德,舍己救人、献出生命的“滨州好人”彭中山,他们都曾是滨州市高级技工学校的优秀学生,每一个人的名字都为学校增添了一抹亮色。
时刻听党召唤、专挑重担在肩,将“红色办学”进行到底,全力争创两项国家级荣誉
谈到下一步在改革创新方面的布局和打算,王树林说,他将坚持把“红色办学”进行到底,打造一所“不是军校的‘军校’、不是党校的‘党校’”,并全力争取两项国家级荣誉——全国红色学校、全国国防爱国主义示范学校。对于这两项荣誉,王树林表示学校将全力以赴、势在必得。
作为一名工龄41年的老同志,王树林在每一个岗位上都任劳任怨、忘我付出。他说,“只要给我一个舞台,我就要尽全力舞出风采。”作为一名党龄35年的老党员,王树林对中国共产党有一种神圣的崇拜和敬仰,他说,“我会坚定信仰,忠贞不渝;模范带头,走在前列;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初审编辑:宫文学
责任编辑:李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