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构建大健康服务体系 全方位增进群众健康福祉

2021-11-02 15:36:39 来源: 滨州日报/滨州网 作者:

  从2009年起,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式启动。我市医改始终坚持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的基本定位,改体制、建机制,强弱项、促提升,破壁垒、祛顽疾,提能力、优服务,围绕增进群众健康福祉,全力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题。

  过去10多年的时间里,从在市发改委担任医改办主任,到任职市卫生健康委主任,商秀丽全程主抓并亲自参与了滨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政策设计,组织实施了各项重要改革任务。因此,她既是推动改革的主导者,也是改革成果的见证者。

  “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完成好各项改革攻坚任务,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释放改革红利,让群众受益。”商秀丽说。

  勇于向体制机制积弊开刀,引领滨州医改创出自己的品牌,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产生的,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在商秀丽看来,改革的初衷和目标,就是向形成这些问题的体制机制的顽瘴痼疾开刀,突破政策壁垒和利益固化藩篱,继而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

  “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重塑再造,我们逐渐将原来公立医院存在的顽瘴痼疾一一打破。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只要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勇于向体制机制积弊开刀,一张蓝图绘到底,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商秀丽说。

  近年来,在商秀丽的主导下,滨州医改大刀阔斧,多项改革取得了成效。其中一项就是改革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推动公立医院公益性逐步回归。自2016年6月30日零时起,全市22家公立医院按规定全部取消药品加成,从制度上根除了公立医院长期以来“以药补医”的运营模式,使药价普降15%以上。自2019年12月10日起,我市又全部取消耗材加成,价格平均下降6.9%,同步对1255项医疗服务价格进行调整。通过改革,全市医疗费用增幅由改革前的年增长20%下降到2019年的6.6%。

  同时,我市通过改革公立医院人事制度,将医院编制管理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突破了一直以来受编制限制影响医院人才引进、职称晋升等难题;推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公立医院党的领导,规范公立医院党组织设置,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制定医院章程和议事规则,促进公立医院运行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在全省率先推行临床路径管理下按病种付费改革,二、三级公立医院纳入临床路径管理病例数占出院病人数分别达到67.6%和51.6%;参保居民次均住院费用和住院个人负担次均费用较改革前分别下降4%和5%。

  可以说,经过各级努力,滨州的公立医院改革趟出了自己的路子,创出了自己的品牌,也形成了滨州特色的医改经验,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2018年,滨州市作为全省唯一的“公立医院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市”,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彰;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将“滨州市破立并举扎实开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作为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再次予以通报表扬;滨州医改经验不仅在全国医改典型经验新闻发布会上发布推广,还多次在全国、全省相关会议上进行分享。

  “吵出来”的解决方案,凝聚着全市各部门齐心协力、同频共振的改革合力

  医改是世界性难题,这是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消药品加成后,怎样对公立医院进行补偿,医疗服务价格怎么调整,如何才能做到医院合理收入不减少、医保资金不穿底、财政负担可承受、患者费用不增加的“四者平衡”,是当时摆在商秀丽面前一道棘手的难题。“因为当时上级政策不是很明确,各地做法也不是很统一,因此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改革探索。”商秀丽说。

  为此,市医改办建立了部门联席协商制度,从各部门抽调精干力量成立工作专班,集中办公,集中突破,召集相关部门坐下来一起座谈、反复研究,共同外出考察,集思广益,凝聚共识,前前后后光会议、考察就组织了10多次。往往为了一个数字、一个措辞,大家都会争论得面红耳赤。

  “争论的过程也是统一思想的过程,有好多次讨论会从上午一直开到深夜,正是得益于各部门同志们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才‘吵’出了最后的解决方案。”商秀丽说,滨州医改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与编办、发改、财政、人社、医保等部门顾全大局、齐心协力、同频共振是密不可分的,而这也是滨州医改的优势所在。

  当前,我市医改的当务之急,是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深化,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让更多群众受益。这一过程包括巩固取消药品加成改革成果、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事项。

  “通过强化各项改革政策的整体协同、配套联动,我们着力解决体制机制中的深层次矛盾,实现医改由打好基础向提升质量转变,由形成框架向制度建设转变,由单项突破向系统集成和综合推进转变。”商秀丽说。

  创新开展“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为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贡献“滨州经验”

  自2017年开始,为解决医疗机构间各自为战、无序竞争等问题,我市创新开展了县域医共体建设,由县级公立医院牵头,在乡镇卫生院“四个不变”(单位性质、人员身份、功能定位、财政投入)的前提下,按“1+X”模式,组建紧密型医共体,打破县域内医疗机构之间原有的利益、人才、设备等资源壁垒,推行人事、财务、业务、绩效一体化运行模式,统筹医疗资源、技术人员、医疗收益、人员薪酬的使用、分配。同时,通过同步实施“总额预付、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医保支付政策,调动医院的自主控费积极性,引导医院由重治疗向重预防转型。

  “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深入开展,为构建上下贯通、分工协作、急慢分治、运行高效的医疗服务新机制打下了坚实基础,推动了医疗资源的优化整合,带动了基层服务能力的快速提升。”商秀丽说。截至2019年底,全市已建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15个,覆盖8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诊疗量占比达到65%以上。

  但推进的过程,并不像字面上描述的那样顺风顺水,困难和阻碍同时存在。“比如在改革的进展上,仍存在县市区之间进展不平衡的问题。在改革力度上,仍存在‘两个允许’、基层绩效激励等政策迟迟不能突破等问题。在改革协同性上,仍存在政策衔接不到位等问题。这都需要一项项去解决。”商秀丽说。

  商秀丽告诉记者,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市卫建委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在改革力度、深度方面持续用力,加快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国家试点工作,推行基层卫生人才“县管乡用”“乡管村用”管理机制,实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一类财政保障,公益二类绩效管理”的政策措施,统筹推进“总额预付、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医共体医保支付改革。同时,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公立医院党的领导,建立健全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此外,还将以落实“两个允许”为重点,加快薪酬制度改革,激发公立医疗机构内部活力,提高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效率。

  “千山万水之后仍需跋山涉水”,滨州医改将聚焦构建大健康服务体系,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改革的不断深入,毫无疑问,必将进一步触及深层次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制度体系的变革,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将更加突出。因此,改革的征程势必艰辛,势必有艰难险阻。

  卫生健康行业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和幸福生活水平,是富强滨州建设的民本基础和重要保障,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所以,卫生健康领域的各项改革,都要从维护群众健康、保障生命安全、增进群众健康福祉、推进健康滨州建设的角度去谋划和落实。

  “群众在卫生健康方面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我们的改革就需要完善什么、推进什么,这样才能做到群众有所呼、改革有所应,让改革精准对接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群众迫切需要,增强改革的针对性和群众获得感。”商秀丽说。

  “虽然我们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要跋山涉水。”商秀丽说,下一步,滨州医改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将重点围绕构建大健康服务体系,推进医防融合、医养结合,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扎实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落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佘春明在今年的市“两会”上提出了“民之富,富在健康保障”,为滨州下一步做好医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让滨州医改的方向更加明确、路径更加清晰。

  “相信只要我们凝心聚力,五指并拢,重拳出击,就一定能在改革的道路上开满鲜花、结出硕果。” 商秀丽说。

初审编辑:宫文学

责任编辑:李丽娟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