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西纸坊③:洪水20年一围困 家家户户垫方台

2016-08-26 18:48: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刘杰 王君彩

  编者按:9月27日,第二届中国古村镇大会将在滨州盛大开幕。这让位于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里则街道的西纸坊村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因为大会闭幕式要在这里举行。也因此,纸坊村在短短一两个月的时间内,每天都经历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即日起,大众网策划推出"看见西纸坊:坯房残垣诉旧梦 古村大会迎新生"系列报道,用镜头和文字带您一起领略纸坊村的历史变迁和新生,感受时代走过沉淀下来的精神物质文化财富,见证滨州在古村镇保护和活化中所做的努力和所展现出的文化自信。

  看见西纸坊③:洪水20年一围困 家家户户垫方台

  刘杰 王君彩

  母亲河黄河哺育了华夏文明,但每隔数十年就会发生大的水患。为抵御洪水,勤劳智慧的村民们将房屋建在几米高的方台之上,这成为西纸坊村的一大特色。每座方台都是一锹一锹的土累积而成,倾尽了筑台人的心血。

村里老人向记者讲述黄河水患时的情形

  张承立回忆,1958年的大洪水,村里倒了很多房子,因为那时的房子都是土坯建造的。地里快成熟的高粱几乎被水淹没,只露出30来公分的高粱穗。"外出都得坐船,已经没了路,我坐在船头就用手拨开高粱走。"张承立告诉记者,"1975、1976连着两年黄河发大水,老方台的矮房子里积水40来公分。平地上的水也有1.7米多深,村里也倒了不少房子。"

很多久无人居住的院子变成了残垣断壁。——刘杰摄影

  1996年的黄河水患,洪水也淹到了村口。由于屡发水患,政府一直动员滩区群众外迁,但故土难离,多数人还是坚守。从1986年开始,政府投资从黄河里取沙建设新方台,到1996年,西纸坊村的新方台容纳了170多户村民。但仍有部分村民居住在老方台,张增科和王秀叶夫妻俩就是其中代表,他们家的房屋几经翻盖变成了砖瓦房,而很多无人居住的土坯房成了残垣断壁。

  奖章和光荣册,见证着王秀叶的无悔青春。——王君彩摄影

  张增科家里兄弟中排行老大,当初为照顾老人选择留在老方台。妻子王秀叶是党员,早在未出嫁时就获得了山东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当时新方台有我们的地基,因为老人不想离开,我们既然不能搬过去,就干脆把地基让出去了。"王秀叶说,作为一名党员,不能占便宜。即便后来老人去世,夫妻俩也不想离开了,因为老方台安静,一点噪音也没有,气候又好,最适合人居住。

  说起现在的房子如何建起来的,王秀叶打开了话匣子。"原来就是很低矮的三间房子,为了防水,先垫天井,把天井垫到跟房子齐平高,就搬到天井上,把房子扒了,再垫土,垫的跟天井一样高了,再重新盖房子。"王秀叶说,因为之前一直是土坯房,住不长时间就得重新盖,每盖一次方台就垫高一些。

寒冬时节的西纸坊村老方台——刘杰摄影

  "那时候没有机械,土都是靠人一铁锨一铁锨的挖,用小板车拉回来。"王秀叶说,她家的房子先后垫过4次,光拉土、压场地每次就得一两个月间,还要脱坯、垒房,所有的活都是他们夫妻俩干,很不容易。回忆起这些,王秀叶禁不住泪流满面。

这种砖柱结构的房子在其他地方几乎没有。——王君彩摄影

  在西纸坊村里走访时,记者发现了几处特别的房子。房脚一圈砖头垒起半米高,土坯墙体的墙角和墙面中有几根红砖垒起的柱子直达房顶。今年已经70多岁的张兆香和郑玉凤夫妻俩就居住在这种特别的房子里,他们说这叫"防水的房子"。他们家的房子建于1962年,已经成为村里最老的房子,也是当时建的最好的房子。

郑玉凤向记者讲述“防水的房子”特点。——王君彩摄影

  "砖柱加顶梁,即便房子进水了也不会倒。"郑玉凤说,土坯被水冲了,还有地基、框架和房顶在,重新填坯就行。由此,劳动人民的智慧可见一斑。因为处在村子中心位置,周边有别的方台围护,张兆香家的房子还从没进水过。即便这样,夫妻俩后来还是把屋内的地面又垫高了30公分。

  

  看见西纸坊①:洪武二年建村 几经易名定为"纸坊" 

  西纸坊村位于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里则街道,地处黄河滩内,滩涂开阔,林荫遮天。村内家家户户的房屋都建在高几米的土堆上,土堆俗称方台,所以人们习惯称呼老、旧村庄为老方台、新方台。 

  看见西纸坊②:黄河滋养粮丰林茂 真正"北国小江南"

  今年的7月中旬,记者漫步在西纸坊村,到处还都是黄土路,筹备用于大会的工程已经开工建设。空气中流动的是股股清凉,深吸一口浑身都舒爽,这得益于村子内外栽种的满满的树木。其实最初村内外并未种植这些树,都是传统的粮食作物和果木,因为是黄河滩区,每年的收成很好。后来随着年轻人的外出,渐渐地种树的人家越来越多,就成了现在到处林荫遮天的样子。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丽娟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