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滨州小记者 > 名师在线

怎样获取新闻线索

2014-11-29 13:08:00    作者:   来源:中国新闻研究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新闻价值 新闻事实 新闻要素 参考消息 三湘都市报
[提要]新闻线索即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对于记者来说,若是新闻线索源源不断,采访就十分活跃;反之,只能靠编辑部给题目,靠别人给米下锅,工作就会十分被动。湖南师范大学新闻系一学生在《长沙晚报》实习,开始时为找不到新闻线索而发愁,只好成天坐在家里看报纸。

  记者从事新闻采访,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哪里有新闻。

  新闻线索即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它能够给记者指明到哪里采访,采访什么这样一些大致的方面和范围。

  对于记者来说,若是新闻线索源源不断,采访就十分活跃;反之,只能靠编辑部给题目,靠别人给米下锅,工作就会十分被动。

  [新闻线索有哪些特点]

  1、片段性。新闻线索通常比较简略,完整性差。它一般没有过程,没有细节,只是一个片断或一鳞半爪的。或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从新闻要素来看,更是残缺不全,如有时间地点,却确定不了人物、原因等。

  我们都熟悉的有志残疾青年张海迪的发现就是这样的。最早报道张海迪事迹的是新华社山东分社的记者宋熙文。有一次,他去山东省东阿县参加一项工程的典礼,路上,山东画报社一位同行与他聊天,说到莘县有一受人称道的瘫痪姑娘,乳名叫玲子。一天,她坐手推车路过县城街道,一个为她幼时治过病的医生惊奇的说,当年玲玲病得那么严重,居然活过来了,而且精神还这么好,简直是奇迹。一些老太太、小孩子也围着问长问短。宋熙文感到这是个重要的新闻线索,参加完典礼后,马上就去采访了。

  片段性这一特点启示我们,一鳞半爪虽不是全龙,但不能轻易放弃,而是要进一步去发现,了解全部新闻事实。

  2、梗概性。新闻线索所提供的信息是十分粗糙的,只是事实的大概,并不具体。

  1982年的一天,一架民航机刚在广州机场着陆,即起火燃烧。广州日报两名记者去现场采访。在记者招待会上,发言人说到伤亡人数,谈到有一旅客失踪了,后来又找到了。仅此而已,无详细介绍。记者感到其中可能有新闻,一散会,就立即打听到这位旅客在广州的住址,并去采访。原来,在飞机着陆起火后,这位乘客马上从机舱口跳了下来,并自动参加抢救工作。而在匆忙中,机场人员没问底细,以为他是“混”进机场来的,立即把他赶走。这位旅客就不辞而别了。后来机场清查机上人数,发现一人失踪,经多方联系才找到。广州日报记者据此写了报道《唯一的失踪者找到了》,成了独家新闻。

  梗概性这一特点告诉我们,仅一新闻线索还是无法写出打动人心的新闻来,更具体的内容要靠深入采访才能得到,一些更有价值的内容要靠深入挖掘才能把握。

  3、不确定性。新闻线索不确定性的特点的含义是:真假未定、价值未定。

  真假未定是讲新闻线索所提供的信息并不个个可靠,记者一定要认真核实,千万不可拿着鸡毛当令箭。对所得到的线索,第一步的工作就是要认真核实其确有性、可靠性。新华社湖南分社的记者曾报道长沙市大古道巷小学院内从天落下块“陨冰”。这一造成很坏影响的假新闻,就是因为对新闻线索的真假核实不够。几年后,他们又得到一个一只母鸡一次生下十五个鸡蛋的信息。这次他们吸取了上次的教训,通过反复思考、反复观察、询问,终于发现鸡窝里的十五粒小蛋不是鸡生的,而是蛇蛋,是民工从地里挖到放进鸡窝,完全是开玩笑的。试想,如果对这一线索不加考证,就会又产生一条假新闻。

  价值未定的含义是,经过对新闻线索的进一步了解,会出现多种变化。有的很有价值,可以深入采访写出重头报导;有的线索有一定的价值,可以写成一般消息;有的暂不显示新闻价值,须待进一步发展后再作报道;有的线索与实际情况距离很大,甚至完全相反,可能发不了报道。

  新闻线索不确定性的特点告诉我们,对待新闻线索,既要积极主动,决不轻易放过,同时更应认真仔细,决不可轻信上当。

  [处处留心皆新闻]

  怎样获取新闻线索?我们说:“处处留心皆新闻。”

  新华社著名记者徐人仲在《要善于发现新闻线索》中说:“新闻采访线索可能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一个数字、一句话、一种现象;也可能是比较复杂的事。它的来源十分广泛,记者的所见所闻,都有可能成为线索。”

  如果是作为职业记者,他获取新闻线索通常有一些较为固定的途径,如被邀请出席各种会议、参加各种活动,还可阅读一些文件资料,从中获取新闻线索。这毕竟只是他所得到的部分线索。小记者通常是业余性质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获取新闻线索:

  1、通过自己耳闻目睹获取之。

  记者接触一切事物与人,都应有一种职业的敏感,时时考虑这些人或事是否可成为新闻。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当年在辽宁日报工作时,采访一个由于实行包干到户而摆脱长期困难的村子。夜晚,他和同来的记者在村头散步,周围农家忽然传来了清脆悦耳的挂钟打点声,钟声此起彼伏,打破了山村的寂静。他们联想到这个村长期贫困,温饱都没有解决,哪有钱买挂钟?如今,党实行了好政策,家家响起了钟声,该是多么大的变化啊!想到此,他们心情非常激动,抓住这一线索,采写了一条短新闻《夜半钟声送穷神》,在辽宁日报发表了,人民日报也迅速转载了。

  一位在北京某大学读书的湖南籍学生,暑假回家路过长沙,在五一路等公共汽车时,他发现长沙新修的人行天桥很漂亮,但走天桥的人并不多,相当多的人过街还是爱直接在马路上不惜跨越栏杆穿行。于是,这位学生干脆停下来作了一个小时的统计,并且就地采访了几个过街的人,请他们说说原因。他据此写成了一篇报道,在《三湘都市报》上发表,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对于一般人而言,这样的事情可能会熟视无睹,但这位同学较强的新闻敏感,凡事都要考虑“是否有新闻”,所以,耳闻目睹到的就成了重要新闻线索。

  2、查阅报纸,从其他新闻媒体中发现新闻线索。

  记者看其他新闻媒体的报道,在了解信息的同时,还要善于去发现新的线索。有一年《北京广播电视报》上登了一条几十个字的预告,说座落在北京西郊大钟寺的永乐大钟,将于新年零点按照传统敲响钟声,宣告新的一年来临,新华社一位记者发现了这一新闻线索,在除夕之夜赶到了大钟寺采访,元旦○点40分便发出了一条题为《钟王打点贺新年》的短新闻。不仅国内许多报纸采用了,外国一些通讯社也转发了。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系一学生在《长沙晚报》实习,开始时为找不到新闻线索而发愁,只好成天坐在家里看报纸。不经意中,他读到1998年10月4日《参考消息》上转载台湾《中国时报》的一篇报道,台湾法院认可大陆民事判决。其中提到该桩案件在湖南平江受理。这位学生马上意识到,载在《参考消息》上的台湾方面的动态必是重要新闻,台湾法院认可大陆民事判决,无疑是两岸司法交流获重大进展的迹象。这一线索激起了他去实地采访的欲望。他来到平江县人民法院,将《参考消息》给法官们看,大家都感到很惊喜。在法官的支持下,这位学生采写了《平江法院判决一起台湾老兵离婚案》,以头条出现在《长沙晚报》星期天专刊上。同时,他又补充了一些材料,写成了一篇更大的报道寄《今日女报》,该报马上以《成人之美:七旬台胞“休”了大陆妻》为题在头版刊发。这位同学的报道,还引起了《三湘都市报》、《当代政法报》、《岳阳晚报》的注意,他们又相继派记者采写此事。事后这位同学说,只要有敏锐的眼光,随时可能发现新闻。

  3、广泛接触群众,在闲谈中获取之。

  通过与广大读者、亲朋戚友的接触,在同他们的交往中获取新闻线索,这是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一个最大的和永不枯竭的源泉。一个记者接触的生活面总是有限的,而读者、亲友则遍布社会的各个角落,直接参与社会生活,了解到的事实也多,记者与之接触,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线索。据说,抗日战争期间,著名的战地记者陆诒去重庆找周恩来,谈及新闻线索缺少时,周恩来对他说:“当你在新闻线索实在贫乏之时,不妨到茶馆里去坐坐,听听群众在谈论什么,想些什么。”陆诒深受启发,随即去访问几个擦皮鞋的儿童、嘉陵江渡口的船夫和室内公共汽车售票员,写了不少访问记和特写,受到读者欢迎。

  一位在《湖南经济报》实习的学生,刚到报社不久,时常爱拍几张照片。但买胶卷时发现价格有所上涨,就向照相馆老板打听这是为什么。老板说,打击走私呗!这位学生一听,觉得有文章可作,向报社记者部说了自己的想法。记者部同意他去采访试试。他来到物价局采访,对方说:“你反应真快,我们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反馈信息”。这就增加了这位学生想搞条独家新闻的信心,经过几番深入采访,终于写成《彩卷市场怎么了》一文,在报上发表。报社领导充分肯定了他善于从闲聊中抓新闻的本领。

  4、学会比较的方法,从相异中找线索

  比较可以是横向的,拿这个地方的情况同那个地方的情况比比;也可以是纵向的,拿这个地方现在的情况同过去情况比比。通过比较,从中发现相异之处。一般来说,相异之处越大,成为新闻的可能性也越大。新华社名记者吴锦才,第一次到兰州采访。以前他对兰州情况有所耳闻,印象中是荒凉、古老、贫瘠,没有树的秃山,大风卷起的黄尘,等等,岂料下了火车,发现眼前的兰州与过去所了解的兰州如此不同;奔腾的黄河穿越而过,沿岸新道树木成行;市区高楼林立,行人如流;商店里百货充足,菜蔬水果丰盛。这一切促使他写下了《兰州瓜果的价格全国最低》、《兰州多美景城市色调由黄变绿》、《兰州沿黄河筑成一条“十里长街”》等消息。

  与此有些相似的是,有一位中学生,假期随父母去春城昆明旅游。一下车就买张“昆明市交通图”。一看图,这位同学有了一个发现,昆明市的交通图与他所在城市的交通图有一个很不相同的地方:把公共厕所标上了。这位同学深深感到这一旅游城市为外地人想得周到,便写了篇报道《厕所上了交通图》发表了。

  5、多注意身边事,于“无新闻处”找线索。

  有些事情,平常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由于司空见惯,所以感觉不到有什么新闻。正是这些为人忽视之处有新闻可言。新华社记者汪洪洋于1987年采写了《上海阳台上的数万钢铁晒衣架从何而来?》,他抓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晒衣架做文章。

初审编辑:马鑫
责任编辑:吕芳缘

新闻热线:0543—3077555   新闻邮箱:bzdzw@163.com   滨州大众网友qq群:194643818  拍客群:134474533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无觅关联推荐,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