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向海图强 续写滨州海洋强市发展新篇章

2019-09-08 13:55:00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 曹亮

  

  友发水产海水健康养殖示范基地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曹亮

  9月4日至6日,“滨州网媒海疆行”采访团车辆奔驰在绵延238.9千米的滨州海岸线上,视线透过芦苇荡,道路两旁是一望无际、水面如镜、海鸟飞弋的盐田虾池,这里就是渤海湾的“海上粮仓”,是数千年的河流迁徙、海洋潮汐留给滨州数百万亩(9.37万公顷)的天然财富。

  傍海而立、向海而兴

  每年的9月1日,是北海岔尖渔港开海的日子,盛大的开海仪式之后,数以千计的渔船马达轰鸣、红旗飘飘驶向渤海湾,每每满载而归,渔民脸上都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渔船停靠在新建成的渔港内

  凌晨三点,以沾化区冯家镇鲁北水产品为代表的海鲜批发市场,人声鼎沸、车水马龙。每天,这种万人空巷场面一直持续到艳阳高照。据了解,仅鲁北水产品这一个市场单日交易额就可突破500万元,王尔庄“买世界、卖全国”的海蜇市场等零星散落在渤海湾边上的市场更是一派繁忙。

  

  水产品批发市场上的顾客络绎不绝

  “靠海吃海、向海而生!”鱼虾蟹藻、贝盐渔港,这是大海赋予勤劳的渤海湾人民最好的财富。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在政府主导、市场调节下,滨州的渤海湾一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了无棣海洋贝瓷、鲁北盐、脊岭岛盐田虾、海缘海马、沾化虾酱虾皮、王尔庄海蜇等一系列的一村一品、一县一品,海洋有机产品、特色产品畅销全国以及世界各地,品牌滨州建设越来越强。

  

  王尔庄村党支部书记王英奎介绍海蜇品种

  生态海洋、文化海洋

  每当夏季来临,无棣的贝壳堤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迎来的一年最繁忙的旅游季。夕阳下,海鸟飞弋、贝壳闪亮,大批的游客涌向贝壳堤,他们赶海拾贝、漫步海洋牧场,感受特有的海洋生态魅力。

  

  无棣贝壳堤岛景区被列入“山东不可不去的100个地方”

  数以千年以来,由于受河流迁徙和海洋潮汐的影响,渤海湾一带泥沙淤积,形成特有的滩涂,给贝虾蟹藻提供了绝佳的生存环境。在海洋潮汐的影响下,大批的贝壳被推向岸边,再也无法回归大海。它们有的晶莹剔透、纹路绚丽,有的慢慢蠕动、贝大肉鲜,有的长眠沙泥、与堤为伴,形成了绵延 62公里、宽50米的贝壳堤,这也是世界上三大古贝壳堤之一。

  

  山东益源高效生态农牧渔有限公司

  近海是堤,远海为滩,滩上田池。北海、无棣一带,一块块、一片片池田目不暇接,晒盐、炒盐,成了人们的生计。记者在无棣华夏海盐文化博物馆发现,沿海人们探索出了初级卤水养殖、中级卤水提溴、饱和卤水制盐等“一水多用”的海水养殖利用产业链。人们还在贝瓷、海盐深加工及艺术作品上做文章,形成了海洋贝瓷文化、海盐深加工文化。

   

  标准化池塘养殖区

  以渔为业,藏富于民,沿海村镇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当地政府开始审时度势,在他们的主导下,借助人居自然、生态和谐的天然优势,开始做起了生态旅游等循环经济的文章。于是,无棣水沟、沾化益源生态等一系列生态旅游项目不断落成。

  可见,滨州海洋生态保护、海水开发利用、海洋特色产品文化已成规模。

  经略海洋、向海图强

  受特殊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近几十年来,滨州人民在渔业基础上做足了文章,从而也涌现出了一些技术人才。近年来,在以王淑生为代表的渔业专家不懈努力和创新下,“人养卵、天养虾”“不吃药、少喂料”的养殖技术不断推广,“海虾淡养”“一水多用”“南苗北育”科技创新技术不断复制,海洋渔业发展不断壮大。

  

  刚捕捞回来的大虾

  在自我革新、艰苦创业的基础上,乘着全市“双招双引”的东风,滨州涌现出了友发、渤海、海源、科勒海等一批投资创业的企业巨头,沾化、无棣、北海逐渐成为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人才创业的沃土。

  

  滨州港码头忙碌的塔吊

  向海图强是滨州人民不断追逐的梦想!20年设想、50年建港,如今,滨州港已大阔步向年吞吐量5000万吨迈进,为滨州“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物流支撑。同时,在发展大潮的带动下,海洋柔性复合软管等一些高精尖的新能源材料走向市场,填补了滨州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的空白,让滨州的海洋经济发展更加多样化。

  

  货物将通过滨州港运往世界各地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践行省委省政府海洋强省战略,滨州市出台了《滨州海洋强市建设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为海洋强市发展提供了指引。全市上下以“六问”谋篇,“八策”布局,迅速掀起“富强滨州”建设的高潮。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滨州的海洋将是美丽海洋、活力海洋、和谐海洋、开放海洋、幸福海洋。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徐明月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